伊维德、曾永义教授与我校师生进行学术对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9浏览次数:273

     近日我校戏文系、戏剧戏曲学研究中心邀请了两位当今学界大家——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原东亚系主任伊维德(Wilt Idema)先生,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世新大学讲座教授曾永义先生,分别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两场学术对话活动。

619日下午230分在戏剧戏曲学高等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伊维德教授就《西方大学中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这一主题与师生们进行交流。

伊维德教授介绍了欧洲以及美国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他认为,欧洲汉学的产生是与当时中国社会封闭状态密切相关的,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欧洲人不得不借助中国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来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久之,便产生了相关的学问。换言之,欧洲汉学在其生发伊始便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本土学者对传统戏剧的研究。比如,18世纪前半叶法国传教士将《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出版时曾将此剧定义为“中国悲剧”,这一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王国维的相关研究。而当代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大学虽然尚无中国戏剧系,但仍然有许多中国戏剧学者活跃在各大学的中文系或是中国文化系中,其中以哈佛大学的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他也毫不讳言西方大学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局限。比如研究重点过于集中于明清传奇,尤以《牡丹亭》《长生殿》等名著为最;再比如现有研究多着重文本,尚缺乏对于戏曲音乐的深入研究。另外,他还就元杂剧若干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整场对话中伊维德教授都使用汉语与我校师生交流,其于汉学深厚的根柢、于戏曲独到的见解,无不让听者击节赞叹。

第二场学术对话活动于620日晚上730分在红楼209教室举行,由曾永义教授以《论说“戏曲学”之建构》为主题,与上戏师生进行交流。

曾永义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于“戏曲”的定义——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以此为基础,他将戏剧分为发展雏形期的“小戏”阶段与发展完成期的“大戏”阶段,并将戏曲汇聚各门类艺术而成的特征概括为“大江大海说”。在脚色体制方面,曾永义教授具体分析了生、旦、净、末、丑、杂六种传统戏曲角色的名称在历史中的流变过程。在曲学流派问题上,曾永义教授则从对学者关于散曲和戏曲的“流派说”质疑开始,梳理了历代文献中散曲、戏曲相关“流派”的记载和表述,并对“吴江派”和“临川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流派的划分要注重逻辑基础,不能随意命名等意见。在与我校师生交流时,曾永义教授还结合自己的戏曲创作,向大家介绍了戏曲排场“八律”原则,并对现代戏剧的导演制与舞台美术对于传统戏曲的冲击提出了自己批评。曾永义教授已经年届七十五岁,依旧神采飞扬,整场对话新见迭出,使听者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参与两场对话的有我校叶长海、王云、刘庆、张福海、李伟、费泳、朱锦华、徐珺等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师生们就相关学术问题与两位教授深入交流,获益良多。

 

 

(文/戏剧学博士生:陈浩波;图/戏文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