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研讨会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0-09-21浏览次数:846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创作水平和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我国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戏剧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其诞辰110周年之际,上海戏剧学院以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开展了相关纪念活动。2020919日上午,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承办的曹禺戏剧研讨会在熊佛西楼一楼会议室顺利召开。应邀出席会议的嘉宾,不仅包括曹禺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从事曹禺剧作改编和舞台实践的相关业内人士共三十余人。与会专家从多维视角出发,对曹禺戏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致开幕辞。杨扬教授表示,全国多地都筹备了曹禺诞辰110周年的相关纪念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作为专业院校,除了创排曹禺名剧,也承担了曹禺戏剧研究和历史传承的重任。曹禺是个天才式的剧作家,青年时代就创作出《雷雨》、《日出》这样的经典作品,但解放后曹禺后期创作常常为人所诟病。这种特殊的经历也引发了类似“钱学森之问”的“曹禺之问”,为何当代剧作难成经典?此次纪念大会旨在通过曹禺戏剧创作的研讨,推进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达到新高度。

    随后,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以《论曹禺五大经典的贯穿主题》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五部剧作,虽然题材、样式不同,但始终贯穿向往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主题,至今仍有激励人民追求真善美、鼓舞人心的艺术魅力。

在戏剧实践方面,淮剧《原野》的编导、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校友唐志艳讲述了学习曹禺经典的几点心得,即搞戏剧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学习曹禺卓越的场面开掘艺术;不仅要关注文本,还要研究曹禺创作心理等,同时分享了淮剧《原野》创作的经验谈。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校友陆亚东系统总结了朱端钧导演《北京人》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导演艺术有四大特色:十分重视演员基本功训练;善于从舞台提示中挖掘有利于拓展人物性格的舞台行动和舞台环境;强调每个演员要有独立工作能力,努力培养其艺术创造性;严格解剖演员存在问题,尤为重视重点场面人物内心的开掘。张继来博士随后进行  《曹禺原著与创新——曹禺经典戏剧在国内外改编演绎的20年》的主题阐述。她例举了近20年《原野》在国内外实验性的改编和接受,梳理了这些颠覆性的演绎面临的不同状况和遭遇。并认为随着观众结构和认知的变化,势必会对经典戏剧的创新产生推动作用。同时,她强调我们对此要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党支部书记王学明教授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享了排演毕业大戏《日出》的导演教学心得,他围绕“掩护小东西“这一重点场面多层次的进行细腻解剖,强调这次排演主要通过变更原著部分戏剧结构、重新处理戏剧时空、引导学生研习经典等方面,努力“试探一次新路”。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杨新华老师曾在芭蕾舞剧《雷雨》中饰演周萍这个角色,通过对原著的深入感知,在表演过程中,完成了对角色的创造性诠释。他分享了芭蕾舞剧《雷雨》诞生和演出的过程,并认为芭蕾舞剧《雷雨》堪称用西方语言演绎中国故事的戏剧芭蕾典范。上海戏剧学院老教授协会会员吉峰教授重申了曹禺戏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数据说话,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演出案例和图表,阐明了曹禺戏剧的世界性影响。

原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魏淑娴教授回忆了朱端钧导演创排曹禺戏剧的工作方法,以及对曹禺戏剧经典的深刻认识和创造性解读,倡议学校加强对朱端钧的导演艺术研究。浙江绍兴巴音艺术学校校长赵国灿作为新创排歌剧《原野》的主演,分享了歌剧《原野》从创作团队的组建到剧作分析、舞台打磨的全过程,再次诠释了曹禺作品在多种体裁和媒介上的价值和影响。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陈军教授系统梳理了曹禺写作主体精神的嬗变,将其划分为早期“张扬”、中期“扭曲”和晚期“分裂”的三个历史阶段,阐明其原因主要与时代语境变化和曹禺本人性格弱点有关,认为要从“树立人格意识,重建价值信仰”、“强化知识分子身份意识”和“尊重和遵循创作规律”三个方面加强作家主体精神建设。


   最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丁罗男教授作学术总结发言。丁教授认为,曹禺戏剧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曹禺剧作具备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他着意于对人的深刻性和复杂性的描摹,始终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终极关怀为旨归;二是曹禺作品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思想传达不是灌输式的,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技巧表达出来的;三是曹禺的现实主义是开放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与曹禺戏剧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等共同在排练厅观看了歌剧《原野》中“仇虎赴死”的片段。主演声情并茂的演绎,带给大家强烈的视听享受,再次感受曹禺戏剧经典的魅力。


最后的歌剧表演为本次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活动——曹禺戏剧研讨会画上了圆满句号。本次活动由上戏老教授倡议,上戏中国话剧研究中心承办,是国内疫情发生以来最早举办的线下曹禺研讨会。综合来看,本次研讨内容范围较广,从创作实践的钩沉到理论总结的提升,从曹禺其人的解剖到戏剧文本的细读,涉及到创作、演出与接受的整个环节,讨论问题较为全面、深入而具体,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曹禺戏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必将对当下戏剧创作和演出产生启示意义。



(文/井明乾    摄影/宝迪 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