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我不是潘金莲》成功演出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19-04-25浏览次数:648

    2019419-24日,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编创,由上戏2015级导演系、舞美系联合创作,上戏演艺中心精心制作的无场次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上戏端钧剧场成功演出。该剧作为上戏的毕业公演剧目,是“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季”着力推出的一部重磅作品。

  

    该剧主创及指导老师为:艺术指导李建平;编剧万传法;导演指导老师万黎明、周可;形体指导戴国良;语言指导李传缨;舞台设计指导老师王履玮、沈力、石昊;灯光设计指导老师伊天夫、沈倩、罗林;服装设计指导老师潘健华;造型设计指导老师徐家华;多媒体指导老师戴炜;制作人佟姗珊等。

  

  

    该剧自立项以来,得到了院系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演出期间,院党委书记谢巍、院长黄昌勇、副书记胡敏、副院长杨扬、副院长刘庆、前党委书记戴平、前副院长宫宝荣、宣传部部长徐咏、组织部人事部部长陈云、导演系书记韩雪松、导演系主任卢昂、表演系书记王学明、表演系主任何雁、戏文系主任陈军、科研处处长吴爱丽、工会主席王苏等,均莅临剧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认可。

  

    该剧原小说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也应邀前来上戏观看了首演,在上戏期间,刘震云先生还做了全院讲座《文学与戏剧:结构的力量》,受到热烈欢迎。此外,刘震云先生还与导演系师生进行了座谈,就创作演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演出期间,中国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雷国华;鼓楼西负责人李羊朵;著名演员曹力等,也观摩了此剧。

  

该剧自演出以来,得到了院内外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看完首演后,称赞此剧是一次成功的创作,他认为话剧《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对牛的处理,它改变了文本的结构,并使之进入了另一层面,这是个伟大的创造。通过牛眼看世界,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世界的另一纬度,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格局的变化;其次,导演的处理,特别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处理,很好地体现了对于整体结构的把握,即前20年,是李雪莲这个个体寻找各级政府这个群体,而20年后,则是各级政府这个群体逐级来找李雪莲这个个体。一正一反,结构的力量就在此显现;第三,舞美方面,磨盘圆台的设计,打通了戏剧与哲学的界限,因为其寓意就恰恰体现在这一循环往复之中。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看完此剧后,称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如此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演出,并在微信撰文道:三天连续看了三个戏,台北国光剧团演出的京剧《十八罗汉图》、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毕业剧目《哈姆雷特》和上戏导演系学生的毕业剧目《我不是潘金莲》,各具特点,各有启发,尤其是《我不是潘金莲》,非常难得。著名话剧导演雷国华看完此剧后,也非常赞赏并撰文道:哭与笑傲欢而深沉的戏剧——上戏导演系15级毕业大戏《我不是潘金莲》棒棒哒,剧本改编更是超过了电影,舞台整体呈现体现了导演系的专业精神风貌,好喜欢,向万黎明、周可二位老师致意。鼓楼西剧场负责人李羊朵看完此剧后,称赞此剧改编得非常好,剧本很扎实,加的一些内容也很流畅,仿佛是与这个剧长在一起的。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也留言道:昨天观感不错,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样生活气息浓郁,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的话剧了。导演系主任卢昂则总结道:该剧表现当代农村妇女李雪莲20年告状的艰辛历程,从中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种种的问题及人性的复杂。演出二幕18场,衔接流畅,表现生动,富于假定性创造,更有现实生活的辛辣与深刻,是一台富于创造力的好戏。导15同学积极创造、表演生动、整体投入、进步巨大,令人欣喜。舞美系同学同样收获满满,值得称道。

  

该剧历时两年编剧、十个月的排练而成,是上戏师生集体辛苦创作的结晶,它代表了上戏力量以及一种对于现实的深刻态度。

  

                               (图、文字提供:万传法;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