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年导演上戏影像年展”在我院顺利举行、圆满落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1-10浏览次数:162

2011年新年伊始,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精心筹办的“首届青年导演上戏影像年展”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顺利举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1月5日上午9点,影展开幕式在新空间准时举行。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教授,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教务处处长厉震林教授以及此次邀请的10位青年导演(除在拍摄现场无法到场之外)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万传法老师主持,黄昌勇副院长、陆军主任和青年导演赵宁宇分别为开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随后,本届影展的开幕之作——路阳导演的《盲人电影院》开始放映,影片中对盲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深深感动了到场的所有观者,也为本次影展拉开了人道主义关怀的序幕。在56日为期两天的电影放映过程中,放映厅内济济一堂,吸引了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个高校的学生、学者,甚至是全国各地的电影爱好者前来观影,成为本届影展的一大亮色。此外,本次影展所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气质,亦是其鲜明的特色之一。
1710位青年导演齐聚一堂,同到场的电影专家、学者、学生和电影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老师主持了本次交流会。整个交流过程分三个板块进行,先是各个导演就自己的电影和创作经验进行简短的阐述,然后由主持人万传法老师对每位导演进行提问,最后由现场学生、专家和电影爱好者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各位导演进行提问。整个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到青年导演们从事电影创作时的艰辛和曲折。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创作时那份特有的激情与喜悦。正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正是在对社会现象深入剖析和对当下文化的充分体认下,他们才克服了各种困难,为我们展示了他们所一直关注的对象以及对当下社会和文化的诸般思考。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新作《寻找智美更登》引起了很多观影者的兴趣,不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还集中讨论了影片的“寻找”主题。而万玛导演给出的结论是:“寻找”本身就是主题,你可以找到,也可以找不到。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影片中扮演“智美更登”的演员,更多的是藏族地区日渐失落的传统文化。在谈到影片镜头语言的运用时,他说,之所以运用大量的固定长镜头,是因为这种镜头方式,跟藏族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有关。人们更多的是处于“静”的状态之中,而固定长镜头则恰当地表达了这一点。在论及影片中“老板的恋情”为什么采用口述而不是现场再现的方式时,他解释道,整部影片之所以会打动他,正是因为“老板”讲述自己凄美恋情时的那种状态令他着迷,也正因为此,才有了这部影片。
作为一部戏曲电影,郑大圣导演的《廉吏于成龙》,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欣喜。它不仅吸引了很多的老同志,也让许多年轻学生为之感动。在讨论电影的艺术形式时,郑大圣说,他在制作这部戏曲电影时,采用的是歌剧的思维方式,全片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结构,而不是仅仅按照戏曲故事脉络的走向。因此,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流畅与美感,更多的是新奇与惊叹。而谈及影片中“酒水”的“有”与“无”时,他则解释道,这是他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而特意采取的一种尝试,意在通过“虚”与“实”的变化,构造出一种特有的美学效果。
路阳导演的《盲人电影院》在故事的脉络走向上引起了观众们的兴趣。影片最后,采用“南柯一梦”的方式,让观众同影片主人公一起在梦中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的痛苦,之后,又采用了一种妥协的方式收尾。这一点,似乎减少了影片的力度感。但路阳导演认为,他并不想让“美梦”真的变成“噩梦”。因为这部电影对他来说,是有些理想色彩的。既然是梦,就保持住梦的美好的一面,不要轻易地打破它。
潘雨导演的《绑的就是你》,印证了她具有商业片导演的潜质。作为女性导演,能够拍摄一部具有悬疑意味的影片是非常难得的。她说道,自己对悬疑电影的认识,是受了小时候看希区柯克电影的影响,所以潜意识里会比较看重这一类型的电影。在谈到影片的叙事时,她认为跟在北京电影学院严格地接受了美国电影叙事方式的训练有关。她希望以后有机会多拍片,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赵宁宇导演的《原色丽人》,向我们展示了都市时尚的运作方式。这部影片在所有的参展影片中,格调最高,最靓丽,节奏也最明快,最贴近当下白领人群的生活。观众感兴趣的是他的制作方式。赵宁宇解释道,本部影片的制作过程,跟他所从事的演艺经验有关。他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拍摄这部貌似中成本的影片,是因为他能够充分利用到很多的资源。包括拍摄场地、演员模特等等。
邹亚林导演的《暑假》在情感上打动了我们。这部影片由于有他自己的经验在里面,所以感觉特别真实和贴切。身为美术系教师的他,在谈到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对画面的要求时认为,电影跟绘画不同,电影要求整体感觉的完整性,在整部影片中,无论是情节还是情绪,都有一定的连续性。一味要求画面的美感,不一定就有助于整部影片的美感。但是,在具体的电影画面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导演对画面的无意识强调,特别是嘎公同外孙们傍晚回家一场戏,画面的美感就很强。
胡崇曦导演的《美克拉》,让我们对青年人的爱情又多了一些了解。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而爱情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各种压力使得青年人无力独自承担,似乎爱情也成为了一种自我认可的方式。在问及影片结尾的处理时,导演解释道,他在那场戏中让主人公在居民区内跑、可怎么也跑不出去的用意,是为了表达当下年轻人情感的迷失与困惑。
崔轶导演的《蟹蟹侬》,整部影片是一部大的宣传片,有很多的植入广告,但是,他又采用了情真意切的表达方式,所以并不觉得突兀。在交流中,崔轶导演与专家学者和在座的学生们共同探讨了“政府资金﹢当地宣传﹢商业操作”这一运作模式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他认为,此运作模式的好处是,你可以筹措到资金拍片,为“区域化电影”发展尽一份力,但坏处是,你会受到很多掣肘,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和艺术潜力。
黄凯导演的《上海公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深深打动了观众。影片故事很简单,而且时间跨度也只有一晚上的时间。但是却将大学毕业后的聚会的情绪表现得很到位。在谈到影片的演员选择以及表演的处理上,黄凯导演解释道,他对演员的要求是要有表演功底,但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又要尽力压制,呈现出自然的感觉。而这也是整部影片的节奏和基调。
周洪波导演的《天目》,用影片的静寂征服了我们。故事是一个有着强烈冲突的乱伦故事,但是导演却采用了一种非常安静的表达方式。导演给出的解释是,他不喜欢用强烈的戏剧冲突来表现情感,而是用他喜欢的平静的方式来表现。这跟他的性格有关,也跟他的信仰有关。他本身是佛教徒,追求静寂的境界。
 
为期3天的“首届青年导演上戏影像年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体现在影片质量上,也不仅体现在观影效果上,而是更多体现在它对预期的实现上。首先,本次影展成功搭建起了一个“青年导演”的展示舞台。尽管这个舞台目前还不够“巨大”,但终有一天它会变强变大,成为国内外青年导演彼此展示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舞台;其次,本次影展充分调动起了青年学子们的创作积极性,在影展期间,已有很多热血青年,表达了参加下次影像展的渴望与可能,这让影展主办方很受鼓舞;第三,本次影展成功建构起了一个“创作与理论共享”的平台,不仅吸引很多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交流探讨中,也为青年导演自身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舞台。此外,作为本次影像年展最重要的一个成果:《青年导演:影像力量》一书的即将出版,将会对本次影展给予更多的理论性探讨和深入思考。总而言之,本次影像年展的顺利举行,为我们未来举办此项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在此,感谢所有参与及支持此项活动的所有人员,衷心感谢你们的诚挚之心和持久耐心!我们所结下的深厚情谊,将会在未来开花结果。
此外,上视新闻频道、东视新闻频道、上视外语频道以及《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项活动给予了广泛报道。
 
 
 
 
                                                         (图、文/周爱军 万传法;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