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中认识自我——记我系思政工作坊暨心理月“成长剧场”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26浏览次数:108

被放弃,被抛弃,被离弃,被嫌弃,你不是现在的你,现在的你不是你·····

怀揣着既激动又兴奋的热情劲,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红楼403。进入工作坊的场地之前,引导者让每一位参与者认真而仔细的观察事先贴在门上的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四周都是废墟的旷野之中。随后,伴随着音乐,引导者带领每一位参与的同学走进教室。教室里灯光微弱,黑乌乌的窗帘给人几分视觉压抑,七倒八歪的桌子,椅子,窗帘,道具的布置营造了一种不安,惶恐的气氛,让人产生莫名的猜想,这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此刻,刚刚画面中的那一位主人公已经坐在这一片废墟中央的高台上。

主人公怎么了?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带着这一连串的猜想,引导者引领大家进入第一个提问应答环节。同学们向高台上的主人公抛出一连串的问题,通过对话,大家了解到,这是一个荒芜的村落,因为主人公曾经偷窃了邻居的红宝石,之后,只要村里遗失了东西,村民们都会认为是主人公所为。到最后,所有人,包括她的亲人,都离开了这座村落,而只有主人公孤独的留在这里等待不可能到来的原谅。

第二个环节,引导者要求同学们分组表演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同学们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将自己对主人公和其家人、邻居的关系演绎出来,诠释了人在孤独状态下,对生活,对社会,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个环节,引导者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主人公应该被原谅吗?”大家针对这个因偷宝石而被家人,朋友,亲戚,全村人所离弃的女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的代表都从至少两个角度“如以村民的视角或者以局外人的视角”等来说明是否应该原谅主人公。这些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同学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不同层面的多重思考。

第四个环节,引导者要求同学们分小组,以教育戏剧中“定格画面”的手法来展示一个有关主人公的场景,而当引导者走入这个“定格画面”时,画面中的人物就可以说出此刻的内心独白。

在“定格画面”之后,引导者要求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进行讨论“从今天的工作坊中收获了什么?”大家的发言各抒己见,从对主人公的理解到对自身的反思,从对村民看待主人公的视角到当自己处于旁观者时是否也有从众心理,从班级中的团体与孤立,到个人面对外界压力时的自我认知、自我改善,同学们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让引导者也不得不为之惊叹。

最后一个环节,引导者请每位同学把自己想对主人公说的话写在纸上,并通过圆圈传递,每位同学都拿到了另一位同学写给主人公的那封信,并在引导者的要求下,大声的诵读出来。再次加深了同学们对主题的理解。

此次工作坊,引导者通过设立一个故事情境,让每位参与者通过亲身的体验,了解到在某一困境下不同角度的人物所处的状态,通过讨论时从情境中的挑出抽离,反思生活中的自己。

此次工作坊,是我校学工部思政工作坊暨心理健康月“成长剧场”系列的第一项主题活动,由我系学生党支部和学生会承办,引导者是12艺教专业的姬捷帆、麻歆韵、胡晓、韩艺等4位同学,参与者有来自我系13艺教以及导演系的多名同学,13灯光设计的周元和孙明两位同学热情的参与了整场活动的视频录制和文字记录。我校学工部部长徐咏老师、陈云老师、心理咨询中心徐辉老师、研究生部辅导员李冬梅老师与我系支部书记沈亮老师、13艺教班主任徐阳老师及我系辅导员刘颖老师一同进行了观摩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文/13灯光 孙明;图/刘颖;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