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华:多重角色的美丽人生

世博周记之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11浏览次数:148

  通过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她走进大众的视野;一次不凡的出手,造就了北京奥运会成就细节的华美篇章。之后的两年中,她从容地处理着褒扬和赞赏,回到勤恳耕耘却默然低调的讲台上,继续着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的身份,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言传身教地分享给她的学生们。两年后,上海世博会积聚着世界瞩目的荣光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朗朗看见她,都惊讶不已:“但凡中国的大型活动,都能看见您和您的团队。”

  她是徐家华,一个多重角色的美丽女人,她的团队被外界习惯的称为“上戏军团”。

  五月的上海,已然有些入夏的燥热。世博刚刚揭开面纱,人流不断涌入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五月对于徐家华来说亦是幸运和福气的月份,08年5月她的生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最紧张的筹备冲刺期中度过,那天是北京奥运会第一次试装的日子。这个五月,她刚刚忙完了世博会开幕式的化妆设计工作,很快又要投入到下一项任务。“我这是在还债。”徐家华笑着对我们说,因为世博的关系,之前所有的活动和工作她都要求对方推迟到了世博工作结束之后,于是这个慢慢开启的夏日,她似乎还是要在忙碌当中度过了。

  张:徐老师,感谢您在忙碌的工作中接受我的采访。前几天是您的生日,首先祝您生日快乐。五月对您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月份,两年前的5月,您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冲刺阶段里度过的,今年的这个五月,世博会开幕了,您的这个生日是怎么度过的,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么?

  徐:哈哈,谢谢你。我今年的这个生日啊,仍然是在忙碌当中度过的,刚刚忙完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服装化妆工作,又在忙着帮上海企业联合馆开幕式做服装化妆造型,五月四号这一天忙到很晚才回去,五月五号生日那天我在帮学生们改毕业论文,然后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祝福的短信,可以说这个生日过的既紧张忙碌,又欣慰。可能和两年前在北京奥运会工作的那个生日相比,是不同的两周忙碌,却是一样的幸福感。

  张:谈起世博会,就不禁让我们想起奥运会来。可能大多数公众还是通过奥运会的平台结识了您,在您的眼里,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化妆工作,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呢?

  徐:如果和奥运会相比,世博会可能轻松一点。首先可能是因为,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在我的家乡举办,就不用那么辛苦在北京居住一年的时间。第二呢,因为世博会的设计方案有一个多次反复斟酌调整的过程,所以我进入工作的时间相对比较靠后,从正式投入到完成大约也就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还是很紧凑的。从工作的性质上,我觉得也有些不一样,奥运会相对更复杂一点,奥运会开幕式节目的主题性很强,数量也很多,每个节目承载的文化分量也相当重,比如当中的“诸子百家”“中华礼乐”这些概念的表达,它就要求你用很简洁的设计语言让世人在很短的时间能就可以接受和辨别,用一种符号来表现这样一个很宏大的主题,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好的从你的设计中去读解,这个过程包括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的辛苦。这一点上世博会就相对不同,它不需要偏重表现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更多是表现一种现代和时代的感觉,并且世博会开幕式节目的性质和北京奥运会不同,它更侧重仪式感的体现,那就要求我们的妆面整齐划一,要有时代的美感,要漂亮。所以在设计上,它们是不同的,但是在工作量上来看,世博会也是很厉害的,所有参与节目的有2000名演员,我们组织了80名化妆师,还是采取和北京奥运会一样的“流水线”的工作方式,我们每个化妆师的身后都排着长长的队伍,而化妆的时间是非常集中和简短的,比如分配给我们五个小时的化妆时间,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演员还要随时被拉上台排练,所以我们的化妆工作都是争分夺秒的,心里压力也很大,大家化到最后都很疲倦很辛苦,很多人手都抬不起来了。

  张:那么这次上海世博会化妆的团队和北京奥运会一样,还是外界媒体所称为的“上戏军团”吗?

  徐:这次参与化妆的所有的师生,都是来自上戏,有我们上戏舞美系服装化妆教研室的老师,有我的八个研究生,有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们,我们这个专业的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投入到了这次世博会的服化工作中了。

  张:您在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服装化妆工作的时候,总是面带喜色,觉得很满意。如今世博的服装化妆工作也结束了,您怎么评价这一次的表现。

  徐:首先我对我的团队,是非常非常的满意。尤其是一些平时在课堂上看起来比较懒散的同学,很有个性的同学,可是当他出现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很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我觉得他们非常可爱,组织纪律性非常好。我们说好几点出发开车去世博工作点,从来都不会有人迟到。每次工作到哪怕深更半夜的时候,都不会有人埋怨。工作量大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要早上五点就来化妆,晚上又很晚回去,第二天一早又要马上爬起来,一天根本睡不到三四个小时,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很少。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对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考察、团队配合、团队荣誉感很重要。这次朗朗来演出,看到我们很惊讶地说:“但凡中国的重大活动,都能看见你们。”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给朗朗化妆的,是来自我们团队里的同一名老师。所以我想,我们这个上戏团队,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以后,在中国的口碑还是很好的,大家都特别信任咱们这个团队,这一点我是非常高兴的。

  张:您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上海是座海派的城市,世界上最尖端潮流的时尚都在这里汇聚,但我们不难发现,您的设计中常常运用的核心却是古老的中国元素,比如水墨,比如青花瓷,比如中国红,这样的元素,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偏好?

  徐:这不是我的设计偏好吧,我觉得一个人的设计一定根据你要表达的主题来的,奥运给你很多限制,你要表现中国文化,必然要牵涉到这些元素的运用,多媒体音乐剧《弘一法师》也是如此。但是在我的教学当中,并不是完全受中国文化的限制,我给你举个例子:这次我们给上海企业联合管做一个“年代秀”,他的主题就是从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一直到未来,因为接到任务的时间很紧,我想让这个秀在最后的部分形成一种气势,于是我就把我们《着色》当中的几套服装拿过去做压台的演出,结果下面惊呼,觉得这个服装设计像现在很红的LADY GAGA。她是最近才走红于公众的,但我们的这个设计作品,这个《着色》系列是从2002年开始就在上海戏剧学院每年举行的了,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我们教授学生的并不是让他们怎样去模仿,不是盲目去跟风现在国际上的流行元素,我们是应该创造流行的。我们的学生应该创造别人没有过的艺术样式,让我们的设计成为他人眼中的时尚和流行。我的很多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的作品又被借去做压台的表演了。这就表明,很多人是喜欢我们学生的设计的。所以我想,所谓的“中国元素”也好,“潮流元素”也好,关键看你怎么理解,现在国外很多大牌的设计师也是通过中国元素去创造他们的时尚,他们现在所做的是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的。我很喜欢中国元素的东西,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很深奥、很厚重的宝库,你在里面随便拿出一点就可以创造很多时尚的东西来。时尚并不是流行,时尚一定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原本没有的,但富有创造生命力的东西。所以我的一个教学理念也是这么体现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断地体验生活去创造,不断发挥想象力,而不是盲目地去跟风。

  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非常庞大的过程,北京奥运会的工作可以说是压力巨大,您在上海世博会的工作里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了吗。

  徐:世博会遇到的困难,大概是在于让我自由施展的部分比较少。因为他的节目内容、节目样式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这次节目中的芭蕾、交响乐、少女合唱,在这些节目中你不可能做的设计感十足,你得跟着服装走,你得跟着节目走。如果按照我的设计,我可能会在头饰上做很多的设计,但是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不符合世博会这样特定场合对于设计元素的要求。所以我们就在那些尽可能让我们发挥的节目中去做设计,例如“手拉手”吊威亚的这个节目里,电视里远景大家可能看不出什么细致的东西,如果推一个特写镜头的话你就会看到我们每个演员的发型都是精心做过的,把他们弄的很酷。他们的头发上我们运用了好几种材料,弄的很闪亮,跟他们的银色服装就自成一体了。跟奥运会相比呢,它创作的空间相对要小一些。

  张:前面我们谈到了您的团队,他们的这种服务精神,这种积极的面貌,就是世博当中很美的风景。世博的美,肯定不能仅仅只靠开幕式、展馆这样的美来展现,更多的还是要靠人来体现,您觉得我们要以一个什么样的美的形象,什么样的礼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世界一个美好的中国名片。

  徐家华:我觉得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接到任务到10次试装彩排、领导审核到最后演出的这么一个过程里,真的是很辛苦。但是有一天工作组来给大家发世博的工作证的时候,我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很幸福很开心的微笑,好像这么多天的努力付出,让我拿到这张很有纪念意义的证件,就很满足。我想每一个生长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他一定有一种荣誉感,你参与到世博活动中的人可能感受的尤为强烈。这段时间我一直和学生们一起工作,世博工作组每天派车来接我们80名师生,当车开过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时候,大家从车窗往下看,不禁惊呼:上海真漂亮,上海真漂亮。有时候工作到深更半夜,车从园区开出来,大家看着黑夜里面的世博建筑和灯光,每个人都会为这个国家这个城市骄傲。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在各个单位、企业、社区讲礼仪,讲各个阶层的人怎样讲礼仪,我觉得我们不能为了礼仪而讲礼仪,并不是说世博来了,我们就要讲礼仪,而是作为上海这个城市,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应该把礼仪文化在我们生活里重视起来,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很文明的素质。很平等很友好的给别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举止穿着得当,在你生活的环境里很得体很尊重别人,这一点很重要,而不是花拳绣腿,那些东西我们不要。要真正去心底里明白,我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张:从您的交谈中,感觉您是在努力将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世界,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无疑奥运、世博都是很好的平台,您是什么时间接受到世博的相关邀请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的?

  徐:奥运会开幕式期间,一些媒体采访我。上海文广的老总和一些领导就来到了北京邀请我参与到上海世博的活动中来,他们觉得作为一个上海人参与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也是非常的光荣,在整个设计团队中,只有我一个上海人,所以也应该为上海,为世博会做一些贡献。当然我本人觉得非常开心,也理所应当加入到世博会的工作中来。后来电话中我们也沟通过,最后确定了我来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化妆总设计。后来因为节目变动和调整,我是到春节后才正式接到通知的。

  张:在世博开幕式化妆中,主要是参与哪些工作。

  徐:一开始是一些妆面的设计,造型的确定,然后试装给导演看。包括开幕式中举旗子的240名少女的造型设计,还有所有参与文艺演出的演员的造型都做了设计,主要就是这些。这次从前后化妆、彩排一共进行了十次整体的预言,我们都参与了,这是比北京奥运会要多的。

  张:您在世博的工作目前是结束了,今后一段时间您有什么样的打算,有哪些安排呢。

  徐:在世博之前,我就接到很多单位企业邀请,邀请我去给他们的员工做礼仪方面的讲座和指导,当时我要求他们全部推迟到世博会工作之后。现在世博这边的工作我算是结束了,所以我现在要“还债”,哈哈。实在没有办法再回绝人家了,所以现在来看,除了忙教学,忙企业联合馆开幕式的工作,这个讲座大概是要持续到暑假了。

  徐老师接受采访的地点是位于上海戏剧学院红楼教学楼的305教室,这个教室来头不小,叫服装化妆教研室。教室不大,却温馨漂亮,桌上散放着一些设计图纸和设计模型,各样色彩的纸张布匹。采访中,徐家华老师见我热的满身是汗,起身开了身后那扇窗户,窗外是华山路葱郁的梧桐和纯澈的蓝天。我在想怎样去定义她,精致的视角却有大气的胸怀。她是社会活动的践行者,也是三尺讲台的默默耕耘者。她走到过世界瞩目的聚光灯下,也常常深入社区和街道。这个名字本身代表的就是一个美丽的符号,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大概可以看出,那些惊艳于世界的美,大多来自她对于生活细节的不苟追求。她正是这样出入各个领域的多面手,用多种角色向世界传递美的信息。

  但似乎她还是最在意老师的这个身份,可以随性地走在华山路630号的上戏校园里,微笑着听迎面走来的学生对她说一声:徐老师,侬好哇。【采访、撰文】戏文系08艺教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