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那些事儿

世博周记之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9-13浏览次数:99

  有幸在世博园区做了半个月的志愿者,各种难以预料的事统统都经历了一些。很难不说它是一次难忘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经历。现在,拿出我们所遇到的那些囧事来晒一晒,想必您也一定可以感受到属于志愿者的半个月的“世博时光”。

  不必说帮着老人把轮椅抬上公交车,不必说嘴巴像说相声一般没有停止过,也不必说捡到信用卡之后的拾金不昧,这些毕竟是我们志愿者的分内之事,也是当你走进世博园后,处处可以感受到的热情,单就说和游客交流这点事就足以让你忍俊不禁。

  某日,一家人来问我“小伙子,7号门怎么到?”,这些小问题当然难不倒我们这些志愿者,我随口就回答道:“步行。”谁知这一句“步行”惹来了几分钟的解释,因为那一家人把我说的“步行”理解为了“不行”,就接着问道:“为什么不行?我们的车可在那边啊。”由于被众多问题不停地问,我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说道:“这肯定‘步行’啊,即使是开着车来,在园区内也是不能驾驶的……”边解释,我还边拿出地图指给他们看,“你看,我们现在在这个位置,7号门是在这个位置,这肯定‘步行’啊”。那一家人看起来也更加迷惑,说:“那算了,我们到8号门好了”……至此,才发现原来是“不行”和“步行”出了问题。

  来看世博会的的游客来自各地,当然少不了各种方言和外语。一位老人就曾用很浓重的地方话问我“‘Deva’馆在什么位置?”,一起站岗的几个人都听成了“德国馆”,纷纷让他乘车到欧洲片区下车即可,但他很不满的说“刚刚有志愿者说就在这个方向”,还指着园区内的地图,“我要去的就是这儿,这么近,怎么还要乘车?”我们看了之后,都难掩笑容,因为他所指的并不是德国馆,而是离我们这里很近的“台湾馆”。还有更难听懂的“城市人馆”,我们只得拿出纸让他写下来……遇见外国人,我们都用着自创的“上戏英语”,虽然不合语法,但一直保持着热情的态度,并且能让外国人理解。在世博中心正门服务时,由于进场要从后门,很多外国游客并不知道,就问我们哪里进场,对于“绕到后门”这个概念很难表达,王海龙同学用很标准的英语说了一句:turn right twice——右转两次,和绕到后门的效果一样,外国人马上也能理解,还给我们说:Thank you.颇让我们感到欣慰,面对外国人通常都是用这些“创造性”的语言来解决问题的。

  在岗时,我们认真工作,“下岗”后,我们也会抓紧每一分钟来娱乐放松。桌游、聊天、手机上网都是在休息室里最多的几项打发休息时间的活动。通常刚下到地下室还没走到休息室就能听到我们的笑声。所以,尽管我们的志愿生活很累,有时候甚至只能用汉堡来打发晚餐,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这十几天的生活,相比于坐在寝室睡觉、上网更精彩并且更有意义。由于我们戏文系正好是一个小组的,所以聊起来也更轻松,更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在平时的聊天交流中,各自也都有了自己的外号。

  非常幸运的是,在十几天的志愿者工作中,志愿者管理部给了我们参观中国馆的机会,同时还给我们发各种徽章来鼓励我们。很多年轻的游客都想来找我们要,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还认识了很多在10年报考上戏的师弟师妹们。

  志愿者的生活并不是无聊乏味的,也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枯燥,经过亲自参与这次活动,我对志愿者活动有了新的理解,它是一次有意义、充满辛苦泪水但同时也充满欢笑的活动。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经常参与志愿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文/09戏文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