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载:呼唤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

(原载《文汇报》2012年3月3日第七版•文艺百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07浏览次数:12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提醒。全会要求我们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推进改革,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创造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既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鉴于此,中国戏剧人的忧患意识首先应该体现在国家形象的创造上要有所作为。
  所谓国家形象,一是指戏剧舞台上人物形象的整体质量,包括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深刻性与概括性,以及由这一个人物形象所阐发的思想的穿透力、震撼力与影响力;二是指戏剧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审美价值,包括内容与形式上的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作品所展示的艺术水准和创作成就。从本质上说,国家形象就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民族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深度。被世界公认为最灿烂的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希腊,如果没有了具有国家形象品质的神话、戏剧与哲学,今天还会有谁一提起她就会肃然起敬?戏剧舞台上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影响力、与国民素质、与当代与未来中国地位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正因为如此,能体现国家形象的作品特别推崇反映现代生活、与时代同步。
  中国戏剧虽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审视,还有一些不如人意处。有学者认为,中国这百年来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反映这段时间过程的精神作品却不能与之相称。中国这一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几乎每天都会有精彩的故事在发生,但你停神一想,三十年来,能真正反映这一伟大变革的高质量的作品还真不多。中国戏剧舞台上还缺少数量众多的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色、具有饱满人文精神、达到国家形象标准的精品力作。
  要探究戏剧舞台上缺少更多的体现国家形象精品力作的原因,需要重提近十年前我在白玉兰论坛上所作的一个题为《戏剧的八有八缺》的发言:即有热情,缺激情;有贼心,缺贼胆;有高人,缺高见;有大腕,缺大家;有机会,缺机制;有财力,缺眼力;有大制作,缺大作。真希望近十年前的评论已经过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依我之见,近年中国剧坛又添了四有四缺
  一是有霸气,缺士气
  霸气有四种释义:1.霸王气象;2.勇武雄伟之气;3.强悍、刚毅之气;4.霸道的气焰。这里取第四种意思。话虽然难听,但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比如有些评奖。评奖人往往掌握着行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话语权,如果这些人在学术与人格上缺乏公信力,或者只要其中的一项有瑕疵,后果就令人担忧。又比如,个别戏剧院团负责人,主宰着上什么剧目、谁来担任主创、投入多少经费的决策权,如果缺乏对戏剧事业的责任心,缺乏对剧种建设的战略目光,缺乏对培养新人意义的足够理解,缺乏对剧本优劣的判断力,其越有霸气,对事业的伤害就越大。殊不知,艺术事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在一个地方停顿了十年,第十一年的发展,只能从十年前的水平线上起步,而这中间的十年就成了永远的遗憾。所以,领导者如果没有对规律怀有敬畏之心,其每一个轻率的决策,每一个存有私心的决断,都有可能对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个别由于掌握话语权者、决策者的一些不该有的过失,戏剧队伍的士气就会受到挫伤。《左传·庄公十年》讲述齐鲁长勺之战时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可鼓,不可泄矣。世人皆知这个道理,戏剧界怎么可能会例外?
  二是有梯子,缺梯队
  这里说的梯子,是指戏剧工作者成长、发展的晋级、晋升与社会认定机制,比如职称评审等级设定规则,学位授予等级设定规则,各类奖励等级设定规则等等。应该说,经过长期建设,这些规则已趋完善。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呢?某些方面确实有专业层面后继无人,业余层面无人后继的状况。
  说专业人才梯队现状,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曾对我国编剧队伍状况作过分析,他说:“建国初期,话剧作者全国一千多人,军队五百多人。文革前还有四五百人,军队一百多人。文革后,也有五六十人,但今天,全国不过二十几人,全军数数不过十人。这些人大都五十岁上下,军队能数出来的只有五位,其中四位还不能完全按照编剧的写作计划进行工作,大量的时间用于写小品和歌舞晚会的串场词。全国的编剧人才奇缺,一批老剧作家年事已高,新的人才链短期内又难以形成,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青年才俊,整体上无法形成气候。在所谓剧团不用养编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舆论导引下,笔者供职的上海戏剧学院每年五十名左右编剧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大都被戏剧院团拒之门外,即使录用几个,也都在从事档案、文秘、宣传或营销工作,只有极个别人幸与编剧有缘。长此以往,编剧队伍的前景怎不令人堪忧。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中一位知名导演竟执导10部戏、一位作曲家为11出戏作曲。有些演出编剧重复、导演重复、演员重复,这样下去又何来原创力的培养、想象力的腾飞呢?  
   
三是有灵感,缺灵魂
  时不时地来一个灵光一闪,灵机一动,灵感一现,这样的创作当然也很好,创作者付出的汗水与智慧也应该得到尊重,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不能仅靠时尚与浮华来打理她的精神家园,人们必须虔诚地寻觅与安置能体现这个国家精气神的灵魂。而这样的灵魂至少应该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脉的现代传承。这需要有一批宁静的守望者与拓荒者长时期的潜心耕耘;二是要有一批文艺作品(包括戏剧舞台上)国家形象来支撑。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在面对仇人时的犹豫,催生了人文主义的灵光,遏止了人类在野蛮愚昧的荒野里追逐的步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灵魂的力量。
  四是有观点,缺观念
  某个正确的观点能对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先进、科学、系统的观念则可以引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地前行。这里说的观念,主要是指戏剧观。戏剧观的核心有二,一是指对戏剧本质的认识,即戏剧是什么?二是指对戏剧功能的理解,即戏剧干什么?考察中外戏剧史,不难发现,戏剧观决定着戏剧的发展进程。在此不妨将东西方戏剧观作一比较。
  先看外国的。外国戏剧史是一部反叛的历史。新的戏剧观向旧观念挑战,催生新的戏剧流派与新的作家、作品,从而推动戏剧发展。是戴欧尼斯剧场观催生了古希腊戏剧,是中古欧洲的宗教观影响了中世纪戏剧,是人文主义精神缔造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是理性回归的思潮孕育了古典主义戏剧,是自由想象与浪漫气息创造了浪漫主义戏剧,是实证主义成就了写实主义戏剧。进入19世纪,现代戏剧应运而生。但由于观念的差异,现代戏剧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有写实主义戏剧、自然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怪诞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史诗剧场、荒诞派戏剧等。由此可见,外国戏剧观新旧更替,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洋洋洒洒,气象万千。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在纷至沓来的戏剧观革新摧生的戏剧流派中,都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这些作家作品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外国戏剧的巍峨宫殿。
  中国的戏剧观很长时间以来难以摆脱高台教化的基本框架。新时期以后的探索戏曲虽有进步,但因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大讨论只偏重于戏剧的形式探索,戏剧内容或戏剧功能方面并没有太深入的展开,从而导致中国在戏剧整体上有时还是形式大于内容”,常常在缺钙、失血、浮肿的窘迫怪圈中打转转。
  以理应最能体现戏剧观革新成果的小剧场话剧为例,不久前,在全国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座谈会上,著名导演艺术家王晓鹰痛心疾首地指出:“在娱乐之风大行其道的文化消费时代,小剧场戏剧的精神根本:实验性、先锋性和思想价值几乎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主义蔓延、泛娱乐化的三低剧目泛滥,这类制作成本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低的小剧场话剧,刻意低俗,追求无聊,并美其名曰为紧张生活减压对此,王晓鹰指出,戏剧可以具有娱乐作用,但是戏剧的第一属性肯定不是逗观众发笑。(见《青年报》2011924)
  一座成熟的城市、一所有底蕴的大学,一个有独特的识见的学者,都应该给社会、给人们输出正确的、有价值的观念。比如上海,历史上这所城市在戏剧史上曾输出过不少有重大影响的观念,如海派京剧的理论与实践,袁雪芬的文人导演引入越剧创作的改革主张等等。没有先进的、科学的戏剧观作指导,剧作家的劳动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偶尔有一二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难以构成中国戏剧应有的生动图景。
  那么,如何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国家形象?拙以为:创作者必须更新戏剧观念,重视人格建设,静养浩然之气;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深遽思想之光去照亮人民的精神世界;必须重视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深刻反思,只有坚持批判精神与正面书写相互补充,才会使国家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实。
  戏剧的意义在于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向同时代的人贡献戏剧人独到的识见。中国的戏剧人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要沾沾自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好大喜功;要甘于寂寞、脚踏实地,不要哗众取宠。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为戏剧舞台上国家形象的诞生补交一份答卷,这才是中国戏剧人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最为生动、最有意义的真情表达。

 

                                            (作者:陆军/编辑: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