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27浏览次数:121

    先贤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而对于戏文系的同学来说,“器”的修炼不仅来自于清斋书案,梨园经典,亦应来自于远道追索,躬行万事。正因如此,戏文系的老师一直鼓励同学们重视实践,用心体验,独立思考。令人欣慰的是,10、11、12级同学交上来的这份《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一朵朵在书斋与课堂里无法长成的思想的花蕾,虽然娇嫩,却有着别样的姿彩。  

这本并不太厚的实践报告意料之外地有着丰富的内容,同学们的实践活动不再限于工作实习,而是拓展到创作采风、田野调查、海外游学和社会公益,涉及了事件跟踪、职业分析、人物访谈和艺术评论,非常热闹,尤为充实。面对着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字,不难想象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如此看来,这群孩子都没有辜负这个暑期美好的时光啊。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丰富的内容之外,同学们还展示了他们广博的见识。有不少同学在问卷调查里运用了专业的数据分析理论,还有同学尝试从管理学理念出发,为公益机构的运营提出建议,虽然免不了跨学科的力有不逮和理想化的天真稚气,但这种跳出戏剧文学专业范畴的自觉是值得肯定的。而所谓见识,智识之外更有见地。不少同学对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人生困惑、文化现象和政治问题都有犀利中肯的看法,体现了年轻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是老师最乐于见到的结果。对于这一点,相信诸君在翻阅这份报告之后会同意我的判断。

当然,戏文系的着力点是对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写出堆砌数据和理论的报告并非初衷。所幸大多数同学的选题和阐述都能做到态度严谨而又不失情趣。他们用敏锐的双眼扑捉了乡村裁缝三十年间的得意与失落,关注了开锁匠和摩的师傅的酸甜生活,靠近了福利院里的快乐和寂寞……⋯⋯都是富于人情味的生活记录,其中的一些细节更是光彩熠熠,颇为生动。虽说暑期实践是不求短期效果和功利回报的锻炼,但也不能轻觑了这些小人物和小故事,谁能确定这些收入囊中的点点滴滴不会成长为他们日后艺术创作的宝贵萌芽呢?

另外,这本实践报告还有几个重要特点不得不提。一是参与公益活动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不少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在暑期走进幼儿园、福利院开设戏剧工作坊,用他们的戏剧知识为稚龄幼子和残障人士打开了艺术神奇的窗户。这种对专业的践行和对道义的担当让人十分感动。二是对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自觉关注,包括留守儿童、震区拆迁户、失业伶人、环卫工人等等都纳入了同学们的视野。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同学们并没有自得于对道德高地的占领,而是能够不再囿于有限的自我世界和优渥的学习生活。当然,这样的注视和倾情难免带着书生意气,难免有着想当然耳,可从“我的系统”到“他的故事”再到“我们的世界”,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精神跨越,值得为之喝彩。三是不少报告文采斐然,在理性叙述之中不失戏文系学生的当行本色,这一点也让我们开开心心。

行文至此,眼前恍惚浮现出同学们在江南塞北和中土域外风尘仆仆的实践生活场景,而浸润在文字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则令我陡生出一种戏文系同学“初长成矣”的感动和自豪。真诚期待明年的暑期能有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去更广泛地收罗斑斓多姿的人间气象,去更精准地擒获亦真亦幻的大千世界……

再唠叨一句。想想吧,人生能有几个大学生的暑期啊?你不精彩,那就只能用一个个鲜灵灵的日子去为蹉跎光阴的遗憾买单,那该有多傻!你说呢?

是为序。

 

                                                      201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