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编者按
在戏剧文学系田园里种植的文字,有多少种体裁,有多少种样式,很难计数,但它们大都称得上是对文字运用的典范,而今天面世的这本《戏文通讯》,与那些才华横溢、流光溢彩的文字比起来,似乎太过简单、太过平常,甚至有些寒酸。
的确,我们在这本通讯里,不事雕琢,摈弃修饰,只是用最真实、最朴素的方式,留下戏文系,留下在老师和同学们身边,发生的平凡事务的原来面貌。
屈指算来,戏剧文学系为记录社会的沧海桑田、记录人生的变迁沉浮,创造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唯独没有为自己平凡而又豪迈的历程留下些许印迹。因此,我们不定期地刊印这本小册子,是想为自己当下的音容笑貌存档,也通过它与全校师生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多少年以后,当物是人非的时候,但愿这本小册子上记载的点点滴滴,还能在人们的眼前唤起当年鲜活的一幕一幕!
近期大事备忘
1、4月17日由我系04、06艺管、05艺教同学制作的话剧《失踪俱乐部》在端均剧场上演。
2、5月6日,我系教师徐煜完成赴台湾中央研究院考察访学任务,顺利返回。
3、5月23日 戏文系举行会议全系大会,戏文系新领导班子成立,陆军教授担任戏文系新一任主任。
4、5月29日,由戏文系和创作中心共同发起的《新剧本朗诵会》在新空间成功举行。
5、6月1日我系承办戏剧教育与管理高峰论坛开幕。
6、6月2日由我系专家叶长海教授发起并主持的《让古典走进现代——长生殿与昆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宾馆举行。
7、6月4日由我系丁罗男教授、汤逸佩教授策划,厉震林教授撰稿的纪念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的专题片《海上惊雷雨》在东方卫视的《深度105》栏目播出。
8、6月7、8日晚,我系制作专题片《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学院尖子生汇报演出中成功播映。
9、6月14日丁罗男教授于红楼209教室举行题为《大众文化与当代戏剧》专题讲座。
10、6月15日广西艺术学院教师来到我系就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学习。
11、6月20日我系正式召开了第一次教研室工作会议,由陆军主任主持,会议通过了戏文系成立史论教研室、写作教研室、艺管艺教教研室和戏剧文学研究所的决定,并宣布了新的教研室和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名单。
12、6月21日我校隆重举行2007届毕业典礼,我系07届学生顺利毕业,毕业工作顺利完成 ,本届毕业33人,25人已签约。
13、6月21日晚,我系应届毕业生圆满的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毕业歌》栏目的录制。
14、6月27日下午,我系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宣布教研室调整方案,反馈教学检查结果,通报系里近阶段工作以及下阶段工作构想。
15、我系刘庆老师已完成《明清时期的戏剧管理》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6、我系刘明厚教授论文《论小剧场京剧〈红拂〉的审美特质》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
17、我系与部分省市文化主管部门达成意向将举办全国戏曲编剧进修班。
18、7月5日,宋光祖教授新著《师生创作集》正式出版,书中收有宋教授与所带学生创作的剧本9部。 (陈梦迟 孟梦)
要闻记录
2007新剧本朗读会成功举行 我系展现创作成果
5月29日、5月30日在新实验空间进行了“上海戏剧学院2007新剧本朗读会”。此次新剧本朗读会由创作中心与演出中心联合主办,我系系主任陆军教授担任了组织策划工作。
“朗读会”的剧目大多出自我系学生的习作,部分师生还参加了此次演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我系05级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还直接排练演出了其中的一部剧目,使得戏文系的学生在剧本朗读会中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05艺教演出的剧本是寓言剧《黑眼圈》。尽管他们的表演条件相对表、导专业有一定距离,但是接到任务后,他们认真分析、讨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刻苦排练,力图塑造出令人满意的舞台形象。
在5月29日晚新剧本朗读会的演出现场,每一位演员的表演都自然真实,05艺教的同学,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好的表达了剧本所要反映的对娱乐圈的现状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广泛好评。戏文系学生参加演出活动,使得以文本写作为主的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领会戏剧的特性,为创作出符合演出需要、适于演员表演、具备戏剧性效果的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新剧本朗读会”,不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创新。共有包括《都市TMD》、《黑眼圈》、《惊蛰》、《黄昏站台》、《清明上河图》、《梦幻森林小木屋》等六个剧本参加了演出,他们的内容多紧贴社会现实,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了社会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
“新剧本朗读会”是上戏近几年来创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曾成功的将《天堂的风铃》、《山里山外》、《英特纳雄奈尔》等优秀剧本推上舞台,为繁荣戏剧创作与演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苏杭)
科研项目《小品创作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会今日举行
7月10日上午,我院戏文系、创作中心联合举行市教委科研项目《小品创作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会,我院一批富有小品创作实践和小品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戏文系各教研室主任、戏文系全体写作教师共2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部分创作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会议由《小品创作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项目负责人、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主持。陆军首先就这一项目目前筹备和进展的情况以及项目的意义、任务、工作部署作了介绍。陆军介绍说:小品教学作为我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戏文系、导演系、表演系和电视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要学习小品、创作小品、演绎小品,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是一个有益的推动。本项目将在三年内完成创作300部原创小品的积累;开办全国小品创作培训班;举行全国原创小品征稿活动;组织师生将经典戏剧名著与文学名著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并进行朗读和演出;开设《喜剧小品研究》等3门新课程;编写出版一批有关小品创作的专著或教材。目前正在酝酿的选题有:《戏剧小品、独幕剧创作史稿》、《喜剧小品研究》、《中国经典戏剧小品赏析》、《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小品”艺术赏析》、《外国经典戏剧小品赏析》、《小品文论精编》、《中国戏剧小品发展史》、《电视小品创作》、《戏剧小品导演技巧》、《戏曲小品与“折子戏”研究》、《戏剧小品社会学》、《“春晚”小品研究》、《历届央视小品大赛作品研究》、《戏剧小品表演研究》等。陆军要求与会人员认真思考,积极投入,从今天开始至7月30日可报新的选题,8月30日报大纲,9月上旬送戏文系学术委员会论证,2008年12月出版第一批研究成果。
会议认为,我院有着6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小品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和教授,完全有能力去完成这一科研项目。该项目的创作成果和理论成果对于戏剧小品的学术研究将是前所未有的,它势必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小品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影响,为繁荣中国小品舞台艺术作出贡献。
会上,汤逸佩、赵韫颖、吴小钧、沈炜元、宋光祖、周豹娣等老师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先后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科研处长姚扣根教授还对这一项目的有序、有效开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文窗)
让古典走进现代
——长生殿与昆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6月2日上午8点,“让古典走进现代——长生殿与昆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宾馆隆重开幕。会议历时三天,探讨了包括中国古典戏曲的前途与命运、洪昇《长生殿》的艺术成就以及全本《长生殿》的演出价值等问题,并产生了不少有学术意义的观点和思想。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以及主持者为国家级专家、我系著名教授、上海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老师。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曲学会、上海昆剧团协办,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研究中心承办。大会共邀请了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及美、加、日、韩等国的专家代表五十余人,我院党委书记贺寿昌到会并致开幕辞。
此次研讨会,由我系青年学者徐煜、刘庆等负责会议的准备和组织。我系系主任陆军教授以及宋光祖教授、曹树钧教授、金登才教授等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主持和讨论,并作了大量学术性很强的发言,为昆曲的普及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而作为《长生殿》300年来第一次的完整呈现,上海昆剧团为此准备了6年,制作了3年,之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隆重上演。此次演出,经过删选整理,全剧分为《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并由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分别演绎,演完全剧共需十个小时。
在研讨会期间,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刘厚生、郭汉城,以及著名电影编剧、文艺评论家黄宗江,不顾年迈体弱,亲临会场,并作了发言。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播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观看完演出之后,充分肯定此次《长生殿》演出的成功,并从各自不同学术角度出发,对全本《长生殿》的演出阐述了一些自己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思考,并对该剧进一步的改进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对于全本《长生殿》的演出起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和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昆曲今后的发展和传承,对于昆曲艺术的发扬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虹冰)
我系07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2007年6月21日,我系07届33名在校学生参加了学院毕业典礼。穿上黑色学士服,高高甩起学士帽,这一切意味着我系33名毕业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即将踏上社会,开始新的征程。
07届33名毕业生分别来自艺术管理03级和戏剧影视文学05级专升本两个班级。目前已签就业单位(含灵活就业)人数为25人,占全系总人数百分比为75.76%,比全院已签就业单位(含灵活就业)高出20个百分点;录取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数为5人,占全系总人数百分比为15.15%,比全院考研录取比例高出2个百分点;待签人数为1人;其他2人。
菁菁校园四年间,戏文系的毕业生们给自己、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伊幽)
我系发扬学术优势 为兄弟院校专业建设贡献资源
近日,我系领导以及艺术管理和艺术教育教研室部分教师,接待了来自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同行们,就他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对他们该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6月15日上午,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社科基础部、思政教学部教师一行6人为其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事宜,来我系交流取经。双方就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展开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我系陆军老师、宫宝荣老师、吴小钧老师、汤逸佩老师、厉震林老师以及刘庆老师等参加了座谈,向对方详细介绍了我系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就全国艺术教育范围而言,艺术管理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热门专业,许多院校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开办了相关专业,但由于缺乏资源和经验,在不同程度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广西艺术学院也于近年开办了该专业,但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思路,为了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专门组成考察团,赴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几所知名艺术院校学习取经。
我院自2003年开设此专业,经过了4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学之路。座谈中,我系教师向广西艺术学院的同行,介绍了我系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实践等一系列专业核心问题上的经验和方法。会上,还展示了学生担任制作的剧目、影片以及汇报演出等教学成果和实例。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引起了广西艺术学院的老师们的浓厚兴趣和关注,表示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并对我系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这次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切磋,最后双方表示今后要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为艺术管理这样一个新型专业的发展壮大而共同努力。(陈梦迟)
我系教师沈亮美国学成
我系教师沈亮,自1996年起师从丁罗南教授,主修电影创作和理论,获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影视编剧的教学、创作和电影理论研究。2003年师从孙惠柱教授,获戏剧文化学博士学位。因为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专业,所以在攻读博士期间立志从事戏剧管理的研究和实践。2004年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5年8月起赴美研修戏剧管理。
第一年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戏剧管理专业进修。修习的课程有《戏剧管理概论》、《戏剧市场营销》、《美国非营利戏剧》、《戏剧管理百家论坛》、《表演艺术经济学》和《赞助和募捐》。耶鲁戏剧学院是个研究生学院,每届学生虽然只有五六个,但个个都是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的重要人物,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服务。
第二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进修,除了进行《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一书的写作外,对戏剧教育、戏剧治疗和心理剧等应用戏剧学科发生兴趣并展开研究。
回国后,沈亮回到戏文系工作,为艺术管理和教育教研室成员,将为戏文系的艺术管理和艺术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并担任06艺管的班主任。 (文白)
我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
5月23日下午,戏文系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宣布我系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任命。大会由学院组织部长邱中岳宣读任命,贺寿昌书记亲临会场并作重要指示。会议充分肯定了戏文系前一阶段的工作,并顺利完成了新老班子的交接。
此次班子的调整,根据学院党委安排,由我院创作中心主任陆军教授任戏剧文学系主任,原戏剧文学系主任宫宝荣教授调任研究生部主任,其余系党政领导职务不变。当天的任命会,也标志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式就职。
任命宣布后,新老领导互致勉励,并表示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工作、开拓进取的愿望。宫宝荣教授首先发言,作出了以留恋、感谢、祝愿为中心的离任感言,言语中流露出对起步于斯、成长于斯的戏文系的留恋之情,对三年来朝夕相处、共同努力的全系教师的感谢之情,以及对戏文系未来发展深切的祝愿之情。
随后,陆军教授以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就职感言。首先是服从组织决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事业需要,责无旁贷。第二,继续加强学习,陆军教授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担任领导,始终与戏文系有着不解之缘,此次回到系里主政,他表示会继续以严谨扎实的态度,不断学习,以迎接新的任务和使命。第三,努力做好工作,在学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大环境下,紧紧依靠戏文系全体教师的配合,有决心、有信心积极探索求得发展。巧合的是,今天适逢5·23,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5周年纪念日,陆军教授最后联系去年参加全国作代会,亲耳聆听胡景涛总书记讲话的深切感受,用讲话精神与全系教师共勉。
接着两位连任的老领导也分别对今后的工作表达了心愿。副主任汤逸佩教授表示会继续配合好工作,在工作思路和工作经验上不断提高,为学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系支部书记吴小钧副教授对未来的工作局面做出了展望,新任领导班子成员都和戏文系有着深厚的渊源,但是新班子开展工必然会有一个磨合期,希望这个磨合期尽可能缩短,就个人而言,会尽其所能,为系的工作奉献力量。
交接工作完成后,贺寿昌书记代表院党委传达了学院中层干部会议纪要精神,并对戏文系新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贺书记重点对现阶段院系的工作重心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做到平稳交接、平稳上岗、稳定工作,确保在稳定、和谐的气氛下开展工作,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树立学校完成转型期、进入新的发展期的概念,并理解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具体内涵。要在四个方面统一认识:1、上戏的发展紧紧依靠传统学科,大力建设新学科和培养交叉学科,培养演艺尖子人才;2、由市委领导主抓的文教结合工程为我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3、经过评估,我校确立了精品教育和尖子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4、国家战略和上海战略紧密结合,强调基础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强调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各部门负责干部要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和贯彻市领导视察、调研我校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办学任务、办学模式、定位、方向、特色,特别要落实市领导在招生、师资、实践、硬件建设四个环节上提出的指示精神。
第四,要把工作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强调调查研究,强调日常工作,强调了解情况,把握住教师的思想情况、日常的教学情况。
第五,以加强教学质量、培养尖子人才为中心,以加强二级管理为抓手,积极筹备好全校教学工作会议。
对于贺书记的重要指示,我系领导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支部书记吴小钧表示尽快消化院里的精神,尽快启动。陆军主任表示贺书记提出的要求很及时,对系里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系里为了执行院党委的指示,要尽快规范和开展教研室的活动;认真做好两级管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改进招生办法,建立对生源的控制和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努力实现戏文系和创作中心的深度融合,使得戏文系更好地在学院新一轮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在团结、振奋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这次会议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指明了方向,为戏文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好了准备。(文遇)
我系召开班主任会议 落实学院稳定要求
6月13日下午,戏文系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议,会议由系支部书记吴小钧老师主持,各班班主任出席了会议。
会上,吴小钧老师传达了学校稳定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市里最近召开高校稳定工作会议,指出稳定工作要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小心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高校内部不稳定因素,如招生、就业等问题,及时排查各种情况,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我院党委根据市里的精神作出了部署。院党委副书记葛朗联系我校情况,强调要重视学生所关心的两大问题,即教学方面和生活方面;此外还对学校目前出现的一些动态进行了通报。党委书记贺寿昌指出老师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反映、及时通报,学校的各项工作要做到忙而不乱,忙而安定,辨别四类不稳定因素:因发展而带来的、历史遗留的、阶段性的、突发的,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
我系班主任会议传达了学远对稳定工作的上述要求,并由各班班主任就班级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交流,使得系里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防范安全隐患。(王英曜)
我系召开全系教师工作会议
6月27日下午,戏文系在院佛西楼会议室召开全系教师工作会议。会议由系支部书记吴小钧同志主持,系主任陆军同志及副主任汤逸佩同志分别在会上作了工作部署,院党委书记贺寿昌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此次会议是继5月23日系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后召开的第一次全系教师会议。
会议首先由陆军介绍系教研室重新调整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适应学校二级管理需要,落实精品教育战略,加快尖子人才培养,建立新的教学科研平台。新方案决定成立三个教研室,一个戏剧文学研究所。会上宣布了新任教研室及研究所负责人名单。史论教研室主任刘庆、副主任徐珺,艺管与艺教教研室主任徐煜,写作教研室副主任高城,戏剧文学研究所所长厉震林先后在简朴而郑重的受聘仪式中接过聘书,也接过了沉甸甸的责任。会议强调,教研室与戏剧文学研究所肩负着全系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教书育人等任务,要有制度,有规范,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考核,有成果。同时强调研究所的工作应站在新的高度,整合我系各专业的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和承担大项目、大课题,在上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舞台上,特别是在文艺批评的领域里能经常听到“上戏的声音”。并且要按照学院二级管理的要求,做好研究生相关管理工作。
接着系副主任汤逸佩就最近学院督导办对我系教学检查的反馈意见作了说明。汤逸佩介绍说:最近院督导办通过听课和召开相关学生座谈会,对戏文系师生教学情况作了认真而仔细的调查,取得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十分重视,接连召开了教师会议和学生干部会议进行传达,并找有关教师和班主任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05艺教、06戏文和06艺管班主任对督导办的反馈意见相当重视,他们通过召开班会和个别谈话,要求班级学生迅速改变纪律松弛的情况。系专职辅导员也从系学生会角度要求班干部在促进课堂纪律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要督促班级同学共同遵守相关纪律规范。所有这些,都将给戏文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秩序带来帮助。
汤逸佩还要求大家,临近学期末应认真做好收尾工作。配合教务处的整体安排,组织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完成本学期期末考试;安排好下学期各年级各班级相关课程,整合系里系外优秀教师资源,把握好教学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多开新课,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讲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然后,系主任陆军对戏文系一个月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全系教师作了通报,布署了当前及下阶段的工作,并对戏文系未来的发展设想与各位老师交换了意见。
陆军指出:戏文系在最近一个月中积极参与并独立承担了多项大型活动,可谓活动多,亮点多,成果多。如5月29日至30日,由戏文系与创作中心、演艺中心联合成功举办了“2007’上戏新剧本朗读会”,朗读会所选剧本有多部为我系高编班学员作品,由我系艺术教育班学生在班主任徐珺老师指导下组织朗读的《黑眼圈》,受到师生一致好评。6月初,由我系与研究生部联合承办的 “2007’戏剧教育与管理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与此同时,我系叶长海教授主持的“让古典走进现代——长生殿与昆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静安宾馆隆重举行,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50多人参加,热烈讨论了本次《长生殿》的全本演出情况及中国戏曲在当今的命运与发展。此期间,由我系丁罗男教授、汤逸佩教授参与策划,厉震林教授撰稿的纪念话剧诞辰100周年专题片《海上惊雷雨》在上视播出,获得良好反响。而由我系陆军教授参与组织策划的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方案也获市有关部门领导好评。同时,我系积极参与了学院尖子学生的汇报演出晚会,晚会上播出由我系师生自编自导的电视短片《小荷才露尖尖角》,获得好评。我系还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毕业歌》的全程录制,并顺利送走了33位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艺术管理专业、戏文专业毕业生。本阶段戏文系按照党委在新一轮受聘任的中层干部会上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开展工作,整体秩序井然,师生精神状态良好。
会上陆军还对下阶段系里工作特别是在建章立制方面的设想以及一些筹划中的项目作了通报。如拟举办“全国首届青年戏曲作家研修班”及“全国戏剧评论研修班”;拟创立“上戏师生双月论坛”,拟举行“上戏学生作品双月评选活动”,拟恢复戏文系学生下生活制度,等等。陆军还要求全系教师帮助与监督系里领导做好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忠于职守,教好书,育好人,多出尖子学生,多出科研成果;要求学生工作有新思路、新举措、新面貌。
最后,贺寿昌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贺书记认真地为大家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要求戏文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两个环境的改变。一是大环境的改变,即我们拥有上海市文化、教育发展的大平台,有良好的市场和创作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走出去,积极开拓进取,培育艺术与教育新的生长点。二是小环境的改变,近几年学院整合了很多资源,最大的资源是三校的合并,这种深度融合将对院系的发展带来合力;另外去年我院经历了“本科教学评估”,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改观,尤其是我们的指标体系清楚了,硬件设备上去了,学校的良好生态形成了。规划和目标就摆在眼前,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资源,利用环境,积极有为,努力上进。贺书记强调,学院即将全面实施二级管理,各院、系将更加具有主动权,围绕二级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如何利用管理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大家探索的中心问题。戏文系是龙头,一定要走在前列,要下决心加强支部战斗力,加强教师责任感,加强教学质量,加强课堂纪律。总之,戏文系就是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学院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求得自身的大发展和大突破。
会议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与会教师对戏文系新一轮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米朵)
我系支部组织学习 传达中央反腐精神
日前,中共中央纪委印发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6月21日我系党支部根据学院党委部署,立即召开组织生活,学习和传达《规定》精神。
会议由系党支部书记吴小钧主持,他向系里全体党员传达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精神。
《规定》指出根据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针对当前查办违纪案件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共产党员提出并重申几项纪律要求。
要求共有严格禁止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严格禁止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严格禁止通过赌博方式收受请托人财物等八项内容。
我系党员认真学习了《规定》的精神,高度认同党中央反腐倡廉的举措,并且表达了在生活中抵制腐败,保持廉洁的决心。(王英曜)
戏剧教育与管理高峰论坛举行 我系担任承办工作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6月1日至6月2日,一台名为“戏剧教育与管理高峰论坛”的活动隆重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同举办,论坛共设上戏新空间与话剧中心D6空间两个分会场,由双方轮流主持。上戏新空间分会场的活动由我系负责承办。
我系作为承办方,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包括邀请嘉宾,议程安排,现场组织等等,一切工作都井井有条,确保了论坛的顺利召开。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云南、香港、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内外戏剧界的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讨论了包括艺术人才与市场,艺术发展与经营管理,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国外模式与经验的借鉴在内的,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议题。
论坛的开幕式于6月1日上午九时在我院新空间举行。开幕式由我院副院长孙惠柱主持,我院党委书记贺寿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澳大利亚国立戏剧学院前院长克拉克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祝贺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
此次论坛选择的主题“戏剧教育育管理”,可谓一言中的,切中要害。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历程,成长为具有鲜明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重要艺术门类。伴随着话剧的成长过程,一系列有关它的理论问题,牵涉到话剧的审美本体、表现手法、舞台观念、社会功能等等方面,都曾经有过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为建立起我国成熟的话剧演出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进入21世纪以来,话剧又面临着新的困惑与瓶颈,其中现代经营方式以及戏剧教育理念这两个因时代原因长期空白的问题,显得日益尖锐而突出,成为亟待突破的当代课题。话剧艺术的国际性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具有与世界舞台艺术同步的优势。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丰富地展现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艺术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脉动,改善机制、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广泛和深入地探讨,并产生了不少有建设性的见地与启示。
本次论坛是一场总结中国话剧经验的盛会,也将是一场让经验面对理论的盛会;同时又是一场全方位探索中国话剧未来之路的盛会。会上代表们的畅所欲言,摩擦出思辨的火花,将为未来的话剧发展带来新的思想资源。 (苏杭)
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系尖子学生培养短片拍摄纪实
在不久前举行的我院尖子生汇报会上,由我系制作的专题片《小荷才露尖尖角》,引起了不俗反响。该片是在我系陆军教授和汤逸佩教授指导下,由艺术管理专业入校仅一年的06级学生策划拍摄的。本片基调明朗,条理清晰,画面流畅,超出了预想的水平,在播映后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本片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名师指导、学生创作空间、戏文系学生实践及新剧本朗诵会。充分的展现了戏文系对尖子学生的重视和培养。
这部短片由我系06级艺术管理班的盛夏同学策划并和徐湉霞、屠纯音两位同学一起制作完成的。他们在这个工作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实践能力。短片的时间容量大,对初次拍片的同学们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困难。但他们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在尖子学生的专访中,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几位编导就精心构想,为他们选取了相称的背景。例如,为了突出其中一位同学的文人气质,走遍校园最后把景位定在瑞钧剧场侧面的小竹林里,果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他们没少挨蚊叮虫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有了喜人的成果。盛夏同学周全的策划、屠纯音同学精湛的摄像技术、徐湉霞同学全面的协调,都通过片子展示了出来。
《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片名来形容他们也再恰当不过了,衷心地祝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孟梦)
学生独立制作剧目《失踪俱乐部》成功上演
我系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果再次展现在于上戏校园。2007年4月27日——4月29日,一部由我系04级艺术管理学生盛开担任制作人的话剧《失踪俱乐部》在小剧场成功上演。
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的剧组,从策划、统筹、运作、排练、宣传到公演,全部由他们独立完成。艺术管理专业同学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表、导演专业同学在剧中担任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系同学担任设计、灯光与服化,各部门通力合作,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演出实践。
在该剧的制作过程中,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运用专业的方法和理念管理剧组,有条不紊地协调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工作,检验并证明了本专业教学的成效。他们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能够总观全局,对导演,演员和其他部门进行调控,充分展示出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能力。
在对剧组人员的采访中,他们开玩笑似地透露了在这部戏中的两大“奇迹”,第一个就是在连排的最后阶段,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剧中的几个主要演员都要调换,这对排练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因为制作部门早有预案,马上就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将这个问题顺利的解决,没有妨碍演出的进程。第二个就是在戏中有一场为了制造视觉冲击,设计了一场报纸漫天飞舞的戏,数百张报纸从天而降,但在换场的十几秒之内,担任检场的同学就将报纸全部收走,这样的速度是同学们在场下无数次练习的结果,十几秒的换景时间,十几秒的掌声。
剧组同学的艰苦努力没有白费,这部戏取得了成功,在老师和学生之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校领导及戏文系老师都对此部话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的不仅是戏的本身,更是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那种对艺术的执着的态度,领导和老师还希望通过这部话剧来引起其他系的同学对学生话剧精神的深刻认识。
这部戏的成功既证明了戏文系在学生教育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也凸现了戏文系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从这里开始我们会越走越精彩。(徐超)
下编
师生园地
《师生戏曲集》近日出版
由我院宋光祖教授带领创作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共同创作的《师生戏曲集》近日出版,集中收录了《诸葛亮招亲》等9个戏曲本子,其中《诸葛亮招亲》、《复活》、《河伯娶妇》和《优孟衣冠》为京剧本,《司马迁》为秦腔,《何老夫子》为扬剧本,《宋弘辞婚》、《乐昌公主》和《赶月》为越剧本,9个本子选材广泛,有外国小说改编,有古代传说演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包含了京剧、扬剧、秦腔和越剧等四个剧种样式,规模俨然,不能不给人一种震撼。可喜的是,京剧《诸葛亮招亲》已经作为上海市文化基金会的资助项目,由戏曲学院的师生们投入排练。
这些剧本均系宋教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喜好精心挑选而成,因此每一个剧本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长处,避免不足。学生们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研究素材、提炼人物、布局结构、打磨唱词;老师则在与学生们的讨论与碰撞中,发掘学生的智慧,加以肯定和指导。正所谓集合师生们的共同智慧,教学相长。(创作中心)
理论新著 开拓学术视角
——刘庆所著《明清时期的戏剧管理》出版
最近,我系史论教研室主任刘庆老师所著《明清时期的戏剧管理》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中国古代戏剧的繁荣时期——明清时期的戏剧管理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梳理和概括出这一时期戏剧管理形态的主要脉络。
中国的戏剧管理伴随着中国戏剧的起源而产生,鉴于明清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这一时期戏剧管理状况的考察因而具备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同时此项研究也有助于厘清戏剧史研究中一些常被忽略的问题,并对今天戏剧界的管理现状提供启示。
该书的主要内容着力对明清时期职业戏班、家班和宫廷演剧的管理状况进行探察。所讨论的关键问题包括不同戏剧演出组织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及演出管理等具体呈现形式、这些管理方式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戏剧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等。作者尝试将戏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古代戏剧史论研究中,史料叙述与管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相结合是该书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由此获得了阐释资料的新角度。(文广)
厉震林教授电视新作开拍
近期,由我系戏剧文学研究所所长厉震林修改定稿,并担任文学总监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在福建漳州开机。该片是全国电视剧生产的重点剧目。由于该片属于涉台片,受到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厉教授对剧本进行了最后几稿的修改,获得审查通过,并受到了高度评价。
此外,日前由于厉震林教授在演员文化、实验艺术演剧领域的研究成果,被选举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这是厉教授担任的第三个全国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职务。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厉教授作为正式代表,向会议提交了学术论文《论原始模拟的食物想象及其表演形态》,并在会上进行宣读。
同时,厉震林教授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思涛、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张健钟等一起被聘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伊幽)
我系刘明厚教授获第二十一届田汉戏剧奖
6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田汉戏剧奖颁奖仪式在浙江义乌市举行。本届“田汉戏剧奖”共有发表于全国各戏剧期刊上的60多件作品参与评奖,角逐“创作奖”和“理论奖”的各个奖项。
我系刘明厚教授的论文《论小剧场京剧〈红拂〉的审美特质》获得理论一等奖。刘教授的论文对近期上演的小剧场京剧《红拂》进行了剖析。该剧由邹平编剧、翁国生导演,讲述的是隋末唐初“风尘三侠”的爱情故事。论文从该剧的空间处理入手,系统分析了现代演出观对传统戏曲的美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认为,作品采用非常规的T型舞台、化妆师当众为演员换妆,以及观众现场决定剧情的走向等等手法,有助于消除观众与演出的疏远感,而这些新颖的处理方式所蕴含的“陌生化”因素,也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该论文对传统艺术中的现代性尝试做出了理性、客观而又扎实的分析,条理缜密,论据充分,对于实验艺术的评价肯定而不失严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文西)
徐煜电视剧新作《赤松山魂》拍摄完毕
由我系艺术管理及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徐煜担任编剧的,22集电视连续剧《赤松山魂》,日前已经拍摄制作完毕,并于6月19日通过了浙江省广播电视厅以及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审查。
该剧由浙江电视台与浙江康仕诚影视文化公司联合摄制,根据流传于浙江金华地区的,道教宗师黄初平的民间传说创作而成。讲述了民间义士黄初平,用所修道家本领,造福乡里、除恶扶弱,并最终成为万世流传的一代神明黄大仙的故事。
该剧的创作自去年8月开始,编剧在充分了解黄大仙的生平传说以及金华当地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历时近两个月完成了剧本创作。随后,剧组转战金华、横店、义乌、北京、香港等外景地进行拍摄,在大量使用电影拍摄技术的条件下,依然按时高效地完成了拍摄任务,于2007年1月杀青。
浙江省广电厅和省民宗委的审查,对该剧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片风格朴实、构思巧妙、创作态度严谨、人物真实可信;有机地将可看性、民俗性、哲理性融为一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史料和传说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想象和丰满了完整的历史逻辑,设计了精彩的情节,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展现了浙西的风土人情,阐释了道教的思想精髓。是近年来大量拍摄的古装娱乐片中的一个亮点。(刘鸿冰)
教学札记
教学日志
时间:2007年4月12日
课程:《中国戏曲史》
内容:元杂剧经典介绍
主讲教师:刘庆
元代人为中国戏剧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贡献,在那段很有限的时间里,名家名作纷呈迭起。除了我们在前面课程中已经接触到的关、马、郑、白四大家的作品外,还有大量的剧本在戏曲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要给同学们介绍的是《赵氏孤儿》和《李逵负荆》。
《赵氏孤儿》
一、创作背景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不详。他一共写了六部杂剧,现在只流传下来一部《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来源于《左传》、《史记》等历史书。在史料记载中,晋灵公要杀赵盾和晋景公把赵氏一家灭门这两件事之间相隔了20多年。纪君祥将它们捏合在一起,并且增添和变动了一些情节,塑造了几个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正气浩然而又壮阔激烈的大悲剧。王国维先生曾将它与《窦娥冤》并称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性质者”,认为它们即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二、艺术特色
贯穿《赵氏孤儿》整部剧作的线索是忠与奸的矛盾,换言之是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剧作家让他的主人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险恶的环境,一个极其凶狠狡诈的对手。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屠岸贾不但杀了赵盾全家三百口,而且为了搜寻赵家仅存的一个孤儿,下令杀光晋国所有半岁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孩子。这种残忍的暴行使得人们无法回避,都要作出选择。灵辄、韩厥、公孙杵臼、程婴这些人都勇敢积极地参与到保护赵氏孤儿的斗争中,他们因此失去了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同情和人们的理解,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人生价值的参照。
剧中的程婴塑造得尤其血肉丰满。他最初接受公主的请求救护孤儿,是由于驸马赵朔对他有恩,一开始还是顾虑重重的。公主上吊自杀,将程婴推上了义无返顾的道路,接着韩厥自杀的义举更为他提供了一个忠良的榜样。救出孤儿后,为阻止屠岸贾对全国的小孩进行大屠杀,他决心去自首,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时候的程婴已经从报答知己进展到为了拯救更多无辜的生命。他亲眼看到儿子在自己面前被摔死,悲痛欲绝,但为了保全孤儿,他的眼泪只能往肚里咽。屠岸贾认孤儿做干儿子,招程婴为门客,程婴背负着“不义”的罪名,向仇人“献媚”。这是一种更痛苦的考验。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10余年,终于将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在这一过程中,他那种沉着、坚毅、远谋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纪君祥是从善与恶、忠与奸、义与利的道德准则来评判人们的言行的。在剧作家心里,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是完美无缺的精神偶像,是正义战胜邪恶的理想化身。曾有人指责在作品中体现了所谓的封建意识,但作品中表达的张扬的仁爱、正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道德品质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尽力遵循的道德支柱,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是需要提倡的。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几个义士的形象。他们有点像所谓“高大全”的人物,但塑造得有血有肉。同时它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戏剧冲突集中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屠岸贾发出悬赏,搜拿孤儿,然后是程婴、公孙杵臼设计,一人牺牲自己的儿子,一人牺牲自己的姓命,保护孤儿,随后屠岸贾竟然把赵氏孤儿收为干儿子,亲自抚养成人,最后也正是自己的培养对象杀了自己。同学们可以想象,如果把这样一个故事的背景放在现代,写成一个黑帮电影,由梁朝伟、刘德华来演,一定是很吸引人的。
三、作品影响
《赵氏孤儿》使得纪君祥很早就名扬海外,它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了法文译本。明代传奇《八义记》、京剧《搜孤救孤》、秦腔《赵氏孤儿》都是根据它改编的。2004年,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和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分别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了话剧,到上海演出过。这个现象本身说明戏曲的经典正在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话剧导演创作的重要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两个戏看到当代人是如何改编传统题材的。北京人艺的版本淡化了原作中的忠奸矛盾,突出了赵盾和屠岸贾仅是政治上的对手,屠岸贾原来也被国王灭过九族,他和赵盾一样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原作中的道德法则,被政治斗争的法则所取代了。原来的道德悲剧,变成了政治悲剧和个人悲剧,而后来孤儿长大后,知道了真相,说“我现在过得挺好,为什么要我承担这样重的责任”,扬长而去。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将这个悲剧的起因写成宫廷淫乱斗争——这个情节与《左传》中的记载有相似之处。因为公主淫乱,和驸马的叔父关系暧昧。驸马赵盾很生气,打了公主一顿。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公主到国王那里诬告说驸马要造反,结果赵盾一家被灭了满门。最后屠岸贾并非为赵氏孤儿所杀,是病死的。程婴也去世了。孤儿面对屠岸贾、程婴的坟墓,说“在这以前我有两个父亲,现在我成了孤儿”。我们看到这两个话剧的改编本,对于原作中的重点场子,如“搜孤救孤”等都没有改动——改了它就成了另外一个戏了。导演主要通过改动整个故事的起因和结局,来重新演绎这个经典作品,引起观众的多层次的思考。如前者突出了个人在政治权术斗争的命运,后者关注的是孤儿在两个父亲之间左右为难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因为简单的复仇和道德判断现在已经难以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了,两个戏都淡化了最后复仇的结局。此外,前两年曾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豫剧《程婴救孤》来上海来演出,我们除了可以看到演员出色的表演才华外,它对程婴在抚养孤儿过程中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深刻的描画,在戏曲的本体框架内,着眼于人性在道德交锋和政治旋涡中的挣扎,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是近年来戏曲界涌现的佳作之一。
《李逵负荆》
一、作品介绍
元代和明代杂剧中的水浒戏有三十多种,现存十种。其中有四种是以李逵为主角的,而其中以《李逵负荆》最有代表性。该剧作者康进之生平不详。他写了两部杂剧,现在只留下来《李逵负荆》一种。
和《赵氏孤儿》不同,《李逵负荆》是一出喜剧。从剧本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逵对于梁山有着一种孩子般淳朴的热爱。他甚至说:“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李逵负荆》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生动地描写了李逵淳朴、憨厚、鲁莽、火暴,但是又粗中有细的性格,使得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和完整。李逵好酒贪杯,路上遇到王留,第一句话就问哪里有酒,人家害怕了想溜,他赶上去揪住就要打。听王林说女儿被贼人抢走,李逵以为他是在污蔑梁山好汉,说要烧人家的店铺,后来他信了王林的话,又不分青红皂白,回到梁山他冷嘲热讽,蓄意挑衅;他越说越愤怒,拔出板斧,照着“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就砍。最后对质证明是他错了,李逵一不狡辩,二不逃跑,只是自认倒霉,知错就改,学廉颇,背着荆杖,向宋江请罪。但李逵也有细心的时候。如他听到王林老汉的哭诉,怒火万丈,但没有忘记向王林要宋江抢他女儿的证据。在和宋江、鲁智深一起下山对质的路上,他紧跟着这两个人,生怕他们逃走。王林上山来认人的时候,李逵先告诫宋江,说他是一个老人家,你可不要吓唬他。王林说强盗不是眼前之人,李逵就怪宋江瞪了眼,又怪鲁智深不该先吆喝一声。这些小心眼的算计,使得李逵的形象丰满起来,避免了人物的简单化和概念化。
二、结构技巧分析
《李逵负荆》的一系列冲突主要建立在误会的基础上,首先是酒店老板王林一直认为抢自己女儿的是梁山上的宋江和鲁智深,李逵也跟随着这个误会与宋江和鲁智深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最后误会解除,戏也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我们知道误会法是喜剧常用的手法,但要把误会运用得恰当并不容易。《李逵负荆》里设置的误会不是生硬的,它建立在李逵天真直率、鲁莽憨厚的性格基础上,所以整个戏剧冲突充满了喜剧色彩。而语言的夸张、幽默,又强化了这种喜剧色彩。如李逵负荆请罪的时候,天真地希望宋江打他几下就算了,宋江不打,坚持要砍他的脑袋。李逵叫道,“哥哥,你真不打,打一下,疼一下;那砍头,只是一刀,倒也不疼。”宋江说,“我不打你”。李逵很是高兴:“不打?谢了哥哥也!”说完起身就要溜。用如此轻松、风趣的口气处理这样紧张的情节,让人们既为李逵捏着一把汗,又会为他的可笑举止感到愉悦。
大家可能对小说《水浒传》更加熟悉。《水浒传》第73回关于李逵负荆的情节和元杂剧基本相同。不过由于文体区别,小说里的文字少了很多喜剧成分,相对来说还是杂剧中的李逵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一些。
(本课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并播放京剧《赵氏孤儿》中“对质”一场演出录象,引导同学欣赏戏曲如何通过表演来营造紧张的戏剧氛围、刻画人物复杂心理。)
“红色”的耶鲁卡巴蕾
第一次踏进耶鲁戏剧学院的学生卡巴蕾剧院,整个儿是个稀里糊涂。卡巴蕾(Cabaret),那是个什么东西?
说来这还和2005年8月那场震惊世界的飓风卡特淋娜有关。那时我刚到耶鲁,被耶鲁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主任丽兹(Liz Diamond)邀请观摩她的一堂课。丽兹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朋友了,她还在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婴,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就在她的那堂课上,我得知耶鲁戏剧学院的学生正在组织一场演出,为卡特淋娜的受害者募捐,我当即表示愿意参加。几天后,组织者梅(May),一位亚裔的女学生便给我发了一个邮件,告诉我募捐义演将在晚上7点在公园街217号举行。这个地方,就是耶鲁卡巴蕾,一个风格独特的,完全由学生经营的剧场。
那天晚上的募捐义演,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新。倒不是因为演出的节目,那跟我们这里的演出大同小异,我现在早就忘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募捐的方式,不是采用出售门票的形式,而是默拍。默拍就是把所有的拍卖品放在桌子上,拍卖品前面有一张纸,上面写明了拍品的实际价值,还有一张表格,竞拍者在表格上写上自己出的价钱和自己的名字。然后便端着饮料去看看别的拍品,一会儿逛回来看看,有没有别人在表格上写下了比自己更高的价格,如果你不服输,还可以加价。整个过程,只有熟人之间优雅的窃窃私语,没有古董拍卖会上的狂热和喧闹。拍卖的形式已经是够新鲜的了,更有意思的是拍卖的内容,比较寻常的,是两张当地影院的电影票,大概是学生跑到电影院去要来的,这应该是不花钱的。还有两套耶鲁戏剧学院剧团正式的演出季票,自然也是剧团捐献出来的,一套票可以看六场戏。比较有意思的,是听一个学生讲童话故事,标价虽然是20美元,但很快就抬到了50美元。还有一个拍卖品是和某一位名教授共进晚餐,地点就在那位教师的别墅,厨师也就是教授本人,美国人视在家接待客人,主人亲自下厨为最高礼遇,所以开价一点也不让正式餐馆,50美元起价,只限6人,多了教授忙不过来。能到教授家里去吃顿饭,学生自然都很感兴趣,我看不一会,6个人就凑齐了,价格还在不断攀升。还有一个拍卖品,更为匪夷所思,是按摩。显然也是由学生充任按摩师,按摩时间为半个小时,开价倒是不高,只有10美元,不过我才转了一圈,就发现已经涨到了60美元,从按摩师的名字看是个女孩,很显然,你完全可以想象出很多不同版本的故事来。我挑选的拍卖品,便是这个卡巴蕾剧院的两套季票,每套9场戏。我不停地回来看看表格,发现只有一个竞争者,所以便颇为笃定,最后以两套90美元拍了下来,算下来每场戏才5美元。当我开支票的时候,抬头直接写红十字会,所以,不存在任何截留问题。后来红十字会给我来了封信,感谢我的捐献,并且凭着这封信,我还可以去抵扣我当年的部分所得税呢。
后来我才知道,默拍,是美国非营利组织常用的一种募捐方式,耶鲁卡巴蕾,作为一个完全由学生运营的非营利剧团,用起这种募捐方式来,自然是非常熟练。
现在再来说说这个卡巴蕾,原来这是一种风行美国数十年的剧院形式,剧院除了提供演出外,还提供饭菜和饮料。可以说是个饭馆戏剧。到了八十年代后,卡巴蕾就有点式微了。不过耶鲁卡巴蕾比较独特,她完全由学生经营,每个星期一个戏,每个戏演5场:星期四晚上8点半,星期五晚上8点半和11点,星期六晚上8点半和11点。剧院已经有年头了,也有一批固定的观众。8点半那场之前有正式的晚餐,11点之前的那场只供应甜食和饮料。做饭、上菜和演戏,全部是耶鲁的学生。这对他们来说,在卡巴蕾的工作,既是课程要求,又是打工,一举两得。吃完饭,桌子一收,灯光一暗,桌子边上的顾客就变成了观众,戏就开始了。让人想起了中国的老戏园子。不过,中国的戏曲可以边吃边看,耶鲁卡巴蕾把这两样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大家不禁要问,这个剧场到底有多大呢?这个剧场位于一幢小楼的地下室。地下室没有窗户,自然就成了黑匣子。剧场的高度和一般教室的高度相差无几,面积,连门厅、厨房一起,最多就和我们的黑匣子那么大吧。不过,这个卡巴蕾整个都漆成了红色,他们的剧场标识也都是红色调的。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耶鲁的学生们创造出了耶鲁大学最富有活力的戏剧文化现象。(沈亮)
剧海观潮
《长生殿》的自信
陆 军
很难想象,一部三百年前诞生的经典,在三百年后的上海第一次展现了她的全貌——全本《长生殿》以强大的演出阵营,在四个晚上共十个小时的跨度中,轻歌曼舞地展示了一部经典戏剧的生命旅程。让人叹为观止的,不仅是戏剧本身的艺术震撼,更有这十个小时的观赏经历。前无古人,后也会来者寥寥。十个小时一部戏,谁敢?
今天的戏剧,正在观赏关系的尴尬中一步步缩短自己的演出时间。从早以前的三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再到两个小时十五分钟,再到两个小时,再到一个半小时,再到一个小时十五分钟……可能的话,这个数字还会继续萎缩下去。时间的萎缩恐怕不只是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的尊重,而是暴露出戏剧在尴尬处境的无奈和妥协。在急着与观众见面、急着完成起承转合、急着匆匆拉上大幕然后与观众告别的步点中,戏剧的表情显得无助和惶恐。即便如此,台下的观众还是不近人情的苛刻:他们不停地看表,习惯性地发短信,不等演员谢幕,就丢给舞台一个冷漠的背影,转身走了。由此,我们不得不给《长生殿》一声发自内心的喝彩,敢于演出十个小时,实在太自信了!
这种自信,不是简单地逞武夫之勇,挑战观众的耐性和神经,而来自一种气度,一种温文尔雅的吸引和共鸣。我们粗略地聚焦一下文本,便能明白它的魅力所在。
一、丰富准确的想象力
好的戏剧一定能扩展想象空间,逗引观众在细节中玩味人生的滋味、情趣和处境。可惜太多的剧本火候未到,值得浓彩重墨铺排的地方被粗粗几笔带过,戏剧的况味也就因此大打折扣。也有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又可惜功力欠佳,将想象的维度拿捏得不够准确,以致损害了人物的塑造。而《长生殿》的许多场子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奉为圭臬的。比如“絮阁”,杨妃争风吃醋的一场。常规的吃醋不过是简单地表达愤怒,或者隐而不发。而杨妃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她必须要考虑维护家族利益,同时又要捍卫爱情的专一和纯洁。这样,事情就在一种值得玩味的情境中步步展开。她也像一个普通的女子那样委屈:既然“有梅枝儿曾占先春,又何用绿杨牵绕”,让玄宗心生悔意;继而来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承认自己蒙受错爱,要求自行引退,并当场拜别;看情势还不够紧张,她又决断地拿出定情的钗盒作为杀手锏,要物归原主,斩断情丝。可话虽这么说,心里到底舍不得,在递钗盒的那一瞬,分明有万般不愿,可话已出口,又不能反悔,只好忍痛割爱。这一段戏,层次分明,兴味盎然,让人不由得为戏剧大师的想象力而折服。戏剧性细节往往是依赖于想象得以丰满的,戏要好看,首先要求剧作者在想象的层次出“高招”。
二、双线摇曳的戏剧结构
面对《长生殿》这样的题材,双线式结构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选择,毕竟在传统戏曲中这样的写法少之又少。但是,帝王的爱情本就是难以与政治泾渭分明的,再加上李杨之爱与安史之乱难以逃脱的联系,使得一手写儿女情长,一手写政治离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这样的爱情让人难以简单地发表论断,在人文意义上给予观者更多的思考。必须强调的是,“双线”的结构方法同时也带来了创作上的难度,比如节奏的把握、繁简的安排、枝节的清理,莫不是需要费功夫、下心思的。作者能采用这种手法,本身就需要气魄和胆量。
让人更为惊叹的是连缀在双线上的“小角色”,莫不神态毕肖,各有神采。《弹词》中李龟年的一段“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跟《千忠戮》中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一样,三百年前就被人广为传唱,俨然已是流行歌曲了。在“政治”一线上也能有这样的情感华彩,不能不叫人佩服作者的笔力了。
三、文雅晓畅的文辞
古典戏曲一向是比较注重唱词的文雅的,但在文雅的同时,能“晓畅”却不易。像《牡丹亭》中的“袅晴丝”一段,虽广为传唱,却常被人指摘为语意不明。今天的剧场已有字幕,但若过于晦涩,恐怕观众也不会买账。好在《长生殿》在文字的修饰上有精雕细琢,也仍不失意义的明晰性,这就比较难得了。如《弹词》中“转调货郎儿”其中的“六转”,是李龟年以弹词的方式来讲述李杨遭际的,有这么一段:“又见密密匝匝的兵,恶恶狠狠的语,闹闹吵吵、轰轰剨剨四下咋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内容丰富的信息,重词叠句的体式,再加上情感充沛的表达,形象性动作性俱强,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长生殿》的自信,除了文本的出色,当然也不能省略演员表演的酣畅淋漓、琉璃砌末的引人注目、绫罗服饰的万种风情,而这些都是以其作为依托来呈现的。没有了这个基础,十个小时的“亮相”,谁顶得住?
期盼我们的舞台出现更多自信的灵魂。
习作点评
新世纪上戏戏文系学生习作剖析
(本文为节选)
作者 05级专升本 宗昕
指导老师 叶长海
一.学生习作的说明以及统计方法的说明
(一)被采样的学生习作来源
被采样学生习作取自于本世纪历年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类型涉及元素训练、独幕剧训练、小说改编训练以及毕业大戏等形式的学生习作,总计115篇,其中05届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习作42篇、05届戏剧影视文学专升本专业的同学习作56篇,占了绝大多数,这可能造成相对的数据失真。为了避免这个情况,通过与毕业校友的联系,我又获得了02届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班的同学习作12篇,04届戏剧影视文学专升本班同学习作5篇。之后为了作一些比较分析,经各位老师的帮助,我又获得了98届戏剧文学专业的同学习作14篇,其中绝大多数还是相当珍贵的手稿。这样两者相加,得到的最后样本数是129篇。
······
(二)样本习作的统计方法说明
1.用的统计学方法介绍:
······
2.计项目的说明:
······
二、对采样的数据统计以及得出的数据结果及思考:
(一)剧本所设置的人数的统计数据与分析及思考:
1、得出统计数据结果(图表,全样本129篇,98届样本14篇)
······
2、对于得出的数据的分析及思考
129篇学生习作,共计创造了500多个人物。由数据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过程中,接近三成的人选择将故事在4人之间展开。虽然有些习作得要求是事先给定了一组人物的之间的故事,但习作本身从未对参与故事发展的人物数量进行严格的硬性限制,而给定的一组人物关系往往又是3人以内的一组三角关系,学生基本是可以随意决定究竟需要多少人物在自己的构思中出现的,这也造成了有一成多的人竟然在小小的习作练习中设置多达6人以上的,庞大的人物表,但其中许多人物只是为了方便处理情节过程而设置的龙套。
笔者不得不发出一个疑问:在短短数千字篇幅的习作训练中,设置如此多的串场人物、过场龙套,真的能起到习作训练的目的吗?学生过早学会,甚至可以说是有意识地利用龙套解决一些本应该通过使用技法化解的“编剧难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走捷径”的编剧手法。就笔者的观点认为元素训练中超过4人的人物设定就已经达不到当初习作所设计的训练目的。
(二).剧本的所设置的人物关系的统计
1.得出统计数据结果(图表,全样本129篇,98届样本14篇)
······
2.对于得出的数据的分析及思考
在统计之前就已经可以断定,绝对数的学生习作会以家庭关系为基本的人物关系,一方面是习作限定要求鼓励以学生熟悉的人物关系进行故事构思,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家庭关系蕴含的子关系容量比较庞大,从而在数据上会有一定的失真情况存在。但究其本质来说,学生习作创作仍旧脱离不开自己熟悉的生活体系,而笔者认为这也许会对学生踏上社会从事以商业性为目的的创作造成一定的障碍。在46篇以家庭关系为人物关系构建的剧本中,又有6篇是以重构家庭组合——继父(母)与继子(女)——为人物关系;21篇以单亲家庭组合构建人物关系;余下的则多为“忙碌的子女与空巢老人”的组合,类型偏向严重。
居第2位的恋人关系,几乎半数以上为“三角恋”的情节组合,余下的则是介于“恋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之间,情节多半是“出走多年的旧情人”之间的纠葛,而结局无外乎“冰释前嫌,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现象很能反映正处于“追寻真爱”期的学生心理,他们一方面向往那种琼瑶式的、经过十几年之后依然不变的爱情;另一方面,他们也警惕或者说是反思爱情到底能不能经得起物质诱惑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学生更敢于在习作中描写爱情,而98届中唯一的一篇以恋人关系为人物关系的习作,探讨的话题是高中生早恋,虽然样本比例单薄,但这篇习作很具有当时的社会特色,也很能反映一些问题。反观新世纪学生习作,没有一篇是描写高中生早恋,也许当下高中生谈个把恋爱已经不是什么“有戏”的素材。22篇中,有2篇还是以师生恋为故事,一方面是学生更热衷于写一些“不伦”之恋以此鼓吹新时代崇尚的“爱是可以超越一切”的思想,另一方面是显示出学院对于一些过去禁忌的话题在观念上的逐渐开放与宽容的态度。
居第3位的是雇佣关系,具体集中在学生与家庭教师之间,房东与房客之间,老板与下属之间,尤以前两者之间关系为重。分析结果,这也许与2篇命题习作有关,分别是《家教》与《影子的秘密》,对此造成的数据失真再所难免,但其实习作本身只规定了题目或一个情境,并没有明确限定剧中人物必须以何种人物关系相互作用,而诸如以《家教》为题就多数描写“家庭教师与不听话学生”之间纠葛,以《影子的秘密》为题就多数描写“房东与房客”之间纠葛,乃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只能说是因为取材便利,甚至说只是因为在一起讨论构思时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习作本身不具有限定性,却被学生自己假设出来的限定性束缚了自己创作的空间,不能不说是学生创造性与构思主观排它性不够强。关于三篇站样本比例较大的命题作业,笔者还会在接下来的论文中逐一列出数据进行分析。
······
三.上戏学生习作的特征及现状剖析
(一)特征与分析:
结合上述统计数据以及一些无法被量化出数字的统计数据,笔者总结了上戏学生习作的如下几个特征:
1.习作大量使用龙套角色克服编剧结构上的难题
这在上文中已经通过数据反映出,往往在3、4千字的元素训练却列出了超过4人以上的人物表,而近万字的独幕剧训练中甚至出现6人以上的人物表。但经笔者粗略地统计,超过4人的人物表中必然含有大量的龙套、串场角色,我们学生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在自己的小小习作中调度4人以上同时出现的群戏,而龙套角色大半在故事开场或主要人物上场时,作为引领出现,也有一些龙套角色本身对故事发展起步到任何的作用,而是作为“帮助”主要故事人物克服过多“自言自语”的现象存在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构思潜意识上担心或者说主动避免自己的习作写得更“像话剧”。
2.习作选材偏向于家庭题材
与预想的不同,学生选材偏好于以家庭人际关系为背景展开故事,而不是通常许多人认为的当今学生创作只是满脑子的“男欢女爱”——我们可以看到讲述恋人之间故事的构思并不占优势数量。虽然在习作构思过程中导师的指导方向或多或少会暗示学生写一些贴近自己生活的故事,但129篇样本中仍有很大的比例以“空巢老人”或者“残缺家庭”为对象,如若这一现象只是集中在个别学生的习作上,倒不足为奇,因为可能的确是个别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但三成的习作均以此为创作背景,则不得不说已经成为了上戏学生习作的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身后又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3.习作的人物设定符号化
由对《家教》中“冯海”的人物设定,便可清晰地发现这一现象:12篇习作中100%的学生将冯海的身世设定为“重点大学”的“品学兼优”但却“出身贫寒”。反过来说,学生在习作构思中自觉地将一些社会职业与某一类型的人物挂钩,例如:家教——学习好的大学生(品格好不好是另一会事);教授——白发苍苍的书斋老人;高三班主任——不通人情的语文老师;农民工——穷苦却正直爽快的农村男青年;房东——老太……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
4.习作的时代元素不强
虽然在整理资料之初,笔者假想认为新世纪学生习作会体现出许多新新的人物关系尤其是加入更多的互联网时代因素,诸如“网友”、“网恋”;同时还假想会出现带有浓厚时尚气息的场景,诸如“酒吧”、“迪厅”、“网吧”。但统计的结果与笔者的假想相去甚远:129篇习作中的22篇涉及“恋爱”范畴题材的剧本,没有1篇是描写“网恋”。同时,129篇习作剧本故事大多发生在“家庭客厅”或者“学校”,只有1篇描写“师生恋”的剧本将一个场景搬到了“酒吧”。更进一步说,学生习作普遍都有模仿曹禺先生的《雷雨》的“客厅戏”情节,抑或这一类的模仿只是学生对习作诸多“限制”的一种无奈选择?
······
四.结语:
笔者花费大量精力搜寻阅读本世纪115篇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学生元素训练、独幕剧训练、等形式的学生习作,以及14篇珍贵的上世纪上海戏剧学院98届习作,采访并整理了数位本世纪新近毕业的上戏校友。然后通过简单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目的就是为了透过上海戏剧学院这所专业院校戏文专业的窗口,以事实说明问题,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80后”创作形态。笔者的企图心是让更多戏剧前辈以一个“80后”新生代视角重新认识我们这一辈人,使得主流创作圈内人士以及戏剧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鼓励、帮助、指导80后新生代作家完整并且完全自我地开展戏剧剧本的独立创作,同时也为我们这群新世纪毕业的上戏戏文系学生在未来的文艺创作道路上提供一些参考。
······
指导教师点评:
学术论文常犯无根之误,易犯虚空不实之症。本论文能从材料分析入手,基础较扎实,有一定说服力。这种求实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提倡。(叶长海)
一家之言
关于《小品写作课》中加入“坐排”训练环节的一点想法
高城
在每一轮《小品写作课》分组课最后一堂的回课讲评的时候,课堂上总是碰到同一个问题:老师在讲评一个同学作业的时候,很少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回应,即使强行让大家发表评论,评论内容往往也是过于抽象、空洞。这个原因很简单,学生之间没有互相看作业,不了解别人写的是什么,所以无从说起。这种现象不好怪学生,他们自己的作业已经足够他们焦头烂额了,更别说再去看别人的,而且如果真互相看上一遍,耗费的时间的确不少,也不大现实。结果是,讲评课时老师不能对一个学生讲评太久,因为其他人等于在闲着,而要讲评不细致,不仅小组课“一对一”的作用不大,还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讲评没有同学的讨论参与,等于失去了一大半的实际意义。而这个问题不仅在小组课上存在,堂课讲评也是如此。
面对这个问题,现在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老师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业,由作者或声音好的同学读一遍,再由大家讨论。我想,把这种方法若稍微再发展一步,即把单人的“朗读剧本”换成有角色分配的“多人坐排”,或许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坐排”,一般是排戏过程中最初的一个阶段,是导演在指导演员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过程中,演员带着角色的感觉读剧本、对台词,坐排是进行“走排”调度前一个酝酿起飞的阶段,是整个演出最早的一次预演。坐排很重要,它能让导演勾勒出一个剧本立在舞台上的大概轮廓,能让演员整体地理解剧本和自身扮演角色的特点与内涵。百老汇选演员最重要的一关就是让演员进行坐排。在我们戏文系《小品写作课》中的“坐排”,与传统的“坐排”概念稍有不同,我们的目的是要验证学生作品是否成功,是要通过坐排的方式来找寻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摸索戏剧写作经验,是编剧与编剧层面上的交流。我们的坐排不是坐着,而是站在课堂的地上(假定的舞台),这更象排练场上的“粗排”,或者可以换个再形象点的名称——“演读剧本”。
“坐排”对《小品写作课》和学生创作学习的主要好处:
一、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明白剧本是为舞台而创作的特殊文学体裁,熟悉并掌握剧本创作的基本特性。
二、通过基本实践,熟悉舞台基本规则,实际创作规则。
三、作者即坐排导演,要有导演构思、基本调度,要对演员进行剧本阐述,要进行角色分析,这个过程作者要梳理清晰从构思到写作过程中的所有想法,是又一次的创作流程,并提高阐述自己作品的能力。
四、在排练过程中,作者将根据排演情况对剧本进行可行性修改,现场的即兴修改比学生在字面上修改十次还有效果。而排练过程中,同样为“编剧”身份的演员自然要参与到创作讨论中,发表意见,关于戏剧创作的讨论自然产生。
五、被选中坐排的同学将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创作;参与排演的同学将更真诚地评论参演的作品;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在立体、生动地“读”完同学作业后,讨论与发言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更具有针对性,课堂讨论将积极活跃。
“坐排训练”在课程安排中的基本流程:
一、构思阶段,选定坐排作业。
1.在每轮小品构思阶段,根据构思,由小组同学共同推选出两到三个最感兴趣、最想看到呈现的作品,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敲定坐排作业。
2.如讲评堂课展示坐排作业,由小组老师推荐,堂课老师确定名单。
3.选择坐排作业的原则是,在一学期内每个同学的作业都被轮流安排到,每个同学都尽量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构思进行坐排。
二、初稿完成,进行排练。
1.初稿完成,在老师初次讲评后开始排练,一边排练一边进行文本修改。
2.作者即为导演,请演员(必须为本组同学,堂课可扩大到本班同学)、进行排练。
3.排练原则:剧本角色由同学分别扮演,舞台提示部分单独由一同学照剧本朗读;无布景,无实物(有简单小道具亦可),可适当加音响效果,可进行基本动作而不强调舞台调度,主要呈现剧本内容与人物关系。
三、讲评课演出,全体讨论。
1.由角色扮演者通过演出感受和体会,评论自己扮演的剧中人物。
2.由作者阐述自己的作品。
3.由所有观众就文本创作发表议论。
4.由老师进行讲评。
“坐排”作为小品创作训练过程中的一个训练环节,除了可以充分调动同学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主要的是可以让作品创作中的得与失在演出中可以立体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从创作者、演出者和观众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完成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总结创作经验,提升写作能力、提高作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