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的视听盛宴
(原载2013年9月24日《东方早报》)
陆 军
一、期待有理由
音乐剧是舶来品。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有志向的戏剧人与音乐人一直在这块田园里辛勤耕耘,但中国的音乐剧创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理由很简单,我们至今还拿不出一部与欧美一流的音乐剧相媲美的优秀作品。因此,呼唤音乐剧力作,既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又是音乐剧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让中国音乐剧创作者找到自信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音乐剧舞台上,每一部新作的面世都会令圈内圈外的人格外期待。
令人欣喜的是,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教育机构、东莞市松雷集团联合出品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可以期待的理由:
创作阵容有“大鳄”。该剧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领衔创作;香港著名音乐人金培达、著名词作家梁芒打造原创音乐;美国百老汇著名编舞、世界Salsa舞冠军Seaon Stylist Bristol担任编舞; 著名歌手周冰倩担任主演。
剧作故事有“人缘”。该剧改编自20年前风靡一时的台湾同名电影,内容上又推陈出新,融入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思考,从当下语境讴歌永恒、伟大的母爱,选材有眼力。
制作模式有“范儿”。该剧是校企联合制作的成功范例。剧作的编剧、导演、主演、舞美设计大多来自学校,具体的制作营销单位是艺术商业团体。可谓是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一条新路。学生走出校园,专业制作理念融入学校,对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弊,对于培养音乐剧创作人才更是找到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而将商业化运作的鲜活案例作为艺术教育资源纳入教学,更是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也有利于艺术创作本身的发展。艺术的教与学有时之所以会很难与社会创作对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本身的故步自封,只在所谓的“学术领域”学习和研究艺术,而没有将它纳入社会现实体系,殊不知学习与认知优秀艺术作品有一条不可忽略的准则,那就是关注作品的时代性。无论是贴合具体时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还是透过现实迷雾观照永恒人性,都是在深刻体验现实时代人生况味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可能背离社会现实的投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能主动对接,与企业联手将一部艺术作品成功地推上商业化道路,不得不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
二、视听有惊喜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取材于同名电影,又融入了大量现实生活素材。该剧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默默付出最后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的故事。戏一开场是炫目的歌舞场面,做拉丁舞演员的妈妈带着幼小可爱的儿子在电视录播室里忘情地舞蹈。接着情节突转,有钱的奶奶要将儿子从其母亲身边抢走,只因家族产业缺乏继承人,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做出了痛苦的抉择。从此孩子离开了妈妈,到了有钱的奶奶身边,过上了奢华叛逆的小少爷生活。十多年后,奶奶却因为又有了新的家族企业继承人而将不听话的男孩送回妈妈的身边,然而富足的生活已使男孩变得不羁与自私,他了然不顾母亲贫困的生活状态而选择去日本留学并不断地向母亲索要大额生活费,爱子胜过生命的母亲为了儿子而被逼无奈去歌舞厅为人跳舞陪酒,紧接着儿子又考取了法国的大学,母亲四处借钱还是凑不齐儿子去法国留学的高额学费,在机场,当儿子得知自己无法去巴黎完成梦想的时候,他情绪失控拿刀刺向自己,母亲上前夺刀,在争抢过程中儿子失手误将刀刺向了母亲。儿子入狱,母亲精神失常。儿子在狱中深刻地反省与自责,认识到了多年来母亲对自己无私的奉献与爱。出狱后,儿子找到了母亲,唱起年幼时与母亲一起吟唱的歌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最终换回了母亲的记忆,两人携手面向未来。
毫无疑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剧中大量的歌曲唱段,词意清新,旋律优美,通俗易懂,便于传唱;作曲家的创作既重视契合剧作主题与风格的内在需求,又符合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其中,对于《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老曲新编尤为突出。创作者在延续二十年前同名电影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歌词更加朗朗上口。这段优美的旋律与观众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产生良性互动,以至于结尾处的合唱,观众被台上的气氛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入演员行列,低吟浅唱,随律而动。
该音乐剧的舞蹈场面设计,很好地体现出音乐剧的观赏性。开场的那段“拉丁秀”,动感有力、热情奔放,在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塑造与情感表达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舞蹈的艺术效果,令观众大饱眼福。编导采用了拉丁舞、爵士舞、Salsa舞等多种现代舞蹈, 尤以非常有节奏感和律动的Salsa为主要舞风。群舞既有抒情性场面,例如男孩与冰雪世界的精灵们一起跳舞,又有奔放的爵士街舞场面,充分点燃了现代观众的审美热情。
该剧的舞台美术时尚绚烂,充满现代元素与浪漫主义气息。灯光可以用美仑美奂来形容。其中“折纸鹤”的段落,两只光影纸鹤在舞台上结伴飞行,时而嬉戏玩耍,时而交相起舞,大纸鹤代表妈妈,小纸鹤代表儿子,人随影动,影随人变。简单的光影构思与处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点睛作用,可见设计者创意的独特与理念的新进。
将该剧誉为中国音乐剧的视听盛宴,一点也不为过。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是,令人们对中国音乐剧的创作能力与制作水平的自信心陡增。
三、故事有潜力
音乐剧首先是剧。如同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一样,音乐剧文本的基本特征也离不开冲突与动作。所以,考察音乐剧故事的质量,主要看其人物在歌舞中行动的质量。客观地说,《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演出阵营、导演处理,包括制作理念与营销模式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对而言,文本创作尚有较大的潜力可挖。限于篇幅,在此我仅就剧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问题谈一些浅见。
按照该剧主创人员的创作阐述,“在一个极端的恶性事件中挖掘和讴歌母亲的宽容,母爱的伟大,就是这部作品的最高价值!用这样的视角去展示和呈现母爱宽容的主题便是这部作品的独特性!”
按照该剧主旨,写母亲,主要写“母爱”与“宽容”,那么,我们不妨对剧中母亲所有的行动作一简要分析。
在第一块戏中,母亲以优雅的方式对待“粉丝”,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同事, 以诗一般的语言回答儿子关于父亲的话题,这实际上也是对儿子一种潜在的教育。虽然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体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正常母爱,可亲可敬。
在第二块戏中,有两点要商榷:一是母亲为什么要放弃儿子的抚养权?如果是要弥补“儿子缺少父爱”的缺憾,那么小强跟奶奶后虽然能得到父爱,但同样也会失去母爱。如果担心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纠纷会失去儿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未免过于牵强。剩下的惟一理由是,为了让儿子以后能继承庞大的家产。而作出这样的选择,至少说明,作为舞蹈家的母亲对自己能否通过自己的力量培养儿子成家立业缺乏自信;对将要失去八年相依为命的血脉亲情会给母子两人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估计不足;对儿子能否在奶奶家健康成长、顺利接班的风险毫无认知。由此是否可以推断,这个母亲是个不成熟的、比较注重物质的母亲。二是当母亲一旦决定将小强交付给奶奶以后,她以不辞而别的方式与儿子分手,这一行动值得推敲。正常情况下,母亲可以有多种理由让儿子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告诉儿子父亲没有死,他从国外回来了,可以去奶奶家住一段时间;比如,母亲要出国演出,需要分开一段时间等等。现在这样的举措,客观上让人对这种缺乏理性的母爱感到难以苟同,母亲的形象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在第三块戏中,因为隔阂,因为在母子分手十年的光阴中,母亲角色的缺失,儿子已不习惯在简陋的家中与已疏远了情感的母亲一起生活,很快去日本留学。此时,母亲除了以榨干自己的方式去尽量满足儿子对钱的需求以外,对儿子的教育既无所作为,也无能为力,这种低层次的母爱与开场时那个优雅的舞蹈家的身份、气质、教养早已相去甚远。
在第四块戏中,母亲在儿子失手误伤自己后面临世人唾弃与牢狱之灾时,她的表现只能称之为一个普通母亲的本能反应,至少现有的人物动作设计,与大爱、与宽容关系不大。
如果上面的分析不算太片面、太粗暴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文本的编剧能再做一些功课,妥贴地处理好普遍的母爱、宽容与“这一个”母亲的母爱、宽容的故事构思与动作设计,真正塑造好一个尽管有种种失误,但仍然不失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特的伟大母亲的艺术形象。真诚地期待主创人员能以现有的成功为基础,在故事层面上再一次深挖潜力,理清脉络,写好人物,使该剧在情理上更具有说服力,在艺术上更富有感染力,从而以更完美的艺术呈现给中国音乐剧事业带来新的惊喜。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