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7日,应戏文系邀请,香港著名剧作家潘惠森来到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剧本创作工作坊”教学活动。
“潘惠森”这个名字对于戏剧爱好者来说不会陌生。潘老师的作品诸如《都是龙袍惹的祸》、《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等都获得了高度评价、引起广泛关注,他曾编创五十几部剧作,五度获得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剧本奖,同时他还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驻院编剧及戏剧文本创作课程组长。
这可以说是一个“精品”工作坊,由戏文系大二、大三两个编剧班中挑选出的五位同学参加,从而保证了每位学员和老师之间能够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在工作坊开始前,潘老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位同学提交了一份五到十页的剧本初稿,要求是有且只有两个角色。工作坊由四节课组成,隔天进行,同学们需要不断修改剧本,隔天交一次修改稿。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像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是少有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而且特殊的训练。
在授课中,潘老师指出写好一个剧本首先是需要确立戏剧框架,要求同学们分析人物的行动、掌握行动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梳理出一个明确的剧本发展方向;其次是要打造语言和人物。潘老师对于人物的语言尤其看重,“not to speak the desire,but to speak that which is most likely to bring the desire”,语言应具有动作性,且精简、准确、有力。此外,潘老师还强调“思想不能凌驾于人物之上”,好的剧本不应刻意地去讲道理,而是要生动地描绘现象,或者是将道理包含在现象之中。
五位同学的剧本各具特色,杨伦的《书生与女鬼的故事》充满玄幻色彩、张子涵的《漩涡》颇具哲学意味、乔官瑞的《午后,一对父女的谈话》直击当下社会问题、葛许越的《庆典》描绘一出家庭的悲剧、尹格兰的《告白》抒写青春的苦与甜,反映了同学们开阔的创作思路和多样的风格样式。经过四次修改,同学们的剧本初步完成,并于3月26日下午在红楼402教室里举行了小型剧本朗读会。同学们邀请表演系或本系的同学来担任朗读者。戏文系主持工作副主任刘庆老师、两位班主任黄溪老师、徐煜老师参加观摩及研讨,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认为,经过潘惠森老师的指导、打磨后这些剧本的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种剧本创作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地为学生的编剧学习提供助益,值得进一步延续和深化。
此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编剧教学活动,也是一次跨文化的沟通。通过课堂的交流,潘惠森老师对我们的学习方式、写作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相比较于一般形式的讲座,我们显然更喜欢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坊模式,虽然时间有限,但对同学们来说这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一堂课。
(图为潘惠森老师点评学生作品)
(图为工作坊师生合影)
(文/13级戏文:乔官瑞;图/戏文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