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5周年及熊佛西校长诞辰120周年之际,2018级戏剧教育本科班的全体同学在《阅读与观摩》的课程中,阅读了熊老的理论著作《戏剧大众化之实验》,深入理解熊老的戏剧教育精神、思想和具体经验、做法,并撰写读书笔记,展开了热烈讨论,探索如何推动当下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发展。
2020年12月10日上午,冬日的寒意弥漫在校园。在课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班主任彭勇文老师一起,来到熊老校长的雕像前,向熊老献花、致敬。
随后,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内,仔细观看以“戏剧岗位”为主题的熊老戏剧教育全景式展览。接着,在熊老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的图片前,在令人惊奇的东不落岗村农民露天剧场模型前,开始了我们这一周的《阅读与观摩》课程讨论,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畅谈戏剧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我班肖雨萱同学认为,我们如何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推行中小学戏剧教育,与熊佛西老先生当年进行农村戏剧实验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中小学的学生是否能理解经典剧本中的精神内涵?我们应如何挑选或创作能“紧扣”、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从熊老的理论中得到启发,我们在把戏剧推广到中小学的过程中,既要带领孩子们欣赏经典戏剧作品,更要鼓励学生们表现、演出他们自己的故事,就如当年熊老鼓励、支持河北定县村民成立农民剧团一样,他们才能感到戏剧属于自己,在戏剧中获得力量。
杨依依同学认为,熊老当年的经验完全可用于我们正在实践的中小学戏剧教育:在剧本结构和内容上,我们应创作很具体而生动的故事,多靠动作来表现,且要富于浓厚的情感和实际生活;在学生们的体验不充分的情况下,肢体动作可让故事更丰富和完整,进而内化为心理上的感受。从人物上来说,我们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创造他们感到亲切的故事主人公,让他们在一定的故事框架下,发挥出个人或集体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引导、协助下,丰富和发展故事中的人物,这样能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之中。台词亦如此,在既定或不断发展的人物关系中,我们可带领学生们根据自己体验,充实人物的性格,创造出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对我们所写的剧本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真正使人物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表达学生们的思想情感。
李欣怡同学引用了西方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的观点,将其与熊老的《戏剧大众化之实验》相联系。我们不应该用一个固定死板标准来定义戏剧的形式与内容,就像熊佛西老先生在书中说道:“我们的态度是不墨守传统,也不因袭欧美国家.......我们的主要依据是大众,是大众的生活及其环境,我们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以研究实验的精神来从事这个工作。”
昂千悦同学在读笔中总结了熊老对于农民戏剧创作的一些理论观点,提炼出了熊老的四条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戏剧教育,同样也适用于商业戏剧影视,因为后者受众广泛,最容易接触到“下沉市场”,须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与农民戏剧所要实现的戏剧大众化几乎如出一辙。与影视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戏剧已在精英的高阁里被束缚了太久,且高成本、低受众覆盖,使其无法像影视作品遍地开花。现代话剧应向熊老的农民戏剧学习,向民间活跃的戏曲演出学习,走进校园、社区,走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开展大量的戏剧演出和互动活动,才能获得人民的喜爱,充分发挥戏剧的娱乐与教育功能。
受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引用几位同学的看法。现场众人的发言、彭老师的点评让我们收获颇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戏剧大众化的路径与方法。全班同学通过这次阅读、写作、观摩和讨论,真切感受到了熊佛西老校长的精神魅力。我们将接过他的思想火炬,沿着他所开拓的戏剧大众化道路,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努力为我国的戏剧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文:文雅仪,图:彭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