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静安区合作举办“戏剧与城市——红色戏剧奏响时代主旋律”研讨活动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1-04-26浏览次数:323

    2021424日下午130分,由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戏剧学院主办,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戏剧与城市——红色戏剧奏响时代主旋律”研讨活动正式开启。此次活动是2021第十二届静安戏剧谷开幕仪式暨开幕大戏《辅德里》成功首演后的学术讨论会议,会议围绕两大主题进行研讨:一是从《前哨》到《辅德里》——如何让年轻人走进红色文化;二是红色戏剧的上海现象。会议邀请上海市有关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学者、党史专家及媒体评论人等嘉宾,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围绕两大主题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讨论,并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历史关键节点表达了重视与关注,同时也对上海红色戏剧作品《前哨》、《辅德里》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会议由静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龙婉丽开场主持,中共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中共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依次致辞。王华区长提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红色印记给静安区留下了众多革命地标,《辅德里》是第一部关于《党章》和中共二大的舞台剧,大型原创话剧《前哨》则是上海市全面建成小康后的首批重点文艺项目,这两部红色戏剧都围绕建党百年,聚焦红色主题,又同时发生在静安区,这对于挖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具有的红色基因有重要意义。奚美娟主席表示,今年的静安戏剧谷不但精彩而且极具代表性,城市空间中的各类演出丰富了人民城市的新内涵。红色题材是戏剧创作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传承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怎样用现代话语讲好红色故事,做到叫好又叫座,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创作话题和时代命题。今天各位专家围坐在一起,以“红色戏剧奏响时代主旋律”的主题举办戏剧研讨活动,为全部参与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亦是戏剧与城市的一次颇具静安特色的答卷。



研讨环节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主持。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姜鸣指出,红色戏剧《辅德里》首演就得到观众热烈回应,主要在于两个突破:一是第一次用戏剧作品来表现中共二大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二是静安戏剧谷开办十二年,终于有了静安区自己打造的原创戏剧作品。通过红色题材戏剧《辅德里》的演出,希望我们党在追求党史教育的同时讲好红色故事,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让更多年轻人能对红色历史经典入心、入脑、入耳。《辅德里》制作人李东表示自己很荣幸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与静安戏剧谷合作,他认为人们对中共二大的重视度不够,所以主创团队决定以”辅德里”为戏剧IP推广宣传,更好发扬上海红色文化。《辅德里》导演牟森表示,他在着手准备这部作品的时候,就首先明确了创作的前提和限定:明确中共二大的重要历史意义,明确此次戏剧的受众是年轻人群体,那么要做的是让观众感动、让观众坐得住。牟森导演秉承着“传递信息、赋予意义、激发情感”的创作原则,沿用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提出“非虚构”戏剧概念,做到戏剧作品中人物非虚构,事件非虚构,同时力求把这一历史事件编织成一部具有真实性的关于命运的奏鸣曲。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认为,如何用红色文化滋养当代青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焦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辅德里》这部戏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主要在于其故事情节真实、人物形象鲜活、艺术形式新颖。说明主创人员在尊重党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以史叙事,以事写人,以人见精神。新民晚报首先记者俞亮鑫也表示,《辅德里》作为“非虚构戏剧”,其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这已经使作品有了非常强大的力量。剧中很多人物是碎片化的,没有采用传统戏剧冲突,而导演用“中共二大”这个主要情节抓手统领主题,使作品看上去形散神不散,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从党史研究的角度肯定了《前哨》《辅德里》的真实性与宣传作用,认为它是一堂好看、好听、好懂、感人至深的党课,用文艺精神传递建党精神,起到了春风化雨细无声的作用。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艺评论家陈东指出,“非虚构”戏剧《辅德里》聚焦两个高度:第一个高度,党性的光辉与情怀;第二个高度,人性的光芒与情义。两个高度十分契合,在音乐的良好烘托下,使得情感在戏剧情境中达到高潮。陈东也对戏剧舞美和音乐调性等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认为,《辅德里》是上海继《永不消失的电波》《战上海》后交出的又一红色高分答卷。他认为该剧属于现代写意的舞台样式,采取了中国传统绘画散点式放射性的视角,在一定空间内塑造了人物群像;又沿用了写意美学中的“笔断意不断”手法,讴歌青春共产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明表示,《辅德里》最打动他的是剧情中的“三次隐藏”:隐藏书信、隐藏照片、隐藏党章。书法里有一个术语叫“计白当黑”,缺席不在场的隐藏力量是无限大的,正是这种不可挽回的遗憾感撬动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使得剧情扣人心弦。与之前比较普遍的“以国为家”主流红色戏剧观念不同,牟森导演注重了“回家”主题的表达,这是这部戏的独特之处。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总监戈大立认为,之前红色题材过多拘泥于史诗,而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历史事迹的当代表达。对于上海来说,红色文化的创作同样要注重当代表达,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是一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重塑时代精神。如何以当代戏剧色彩和当代戏剧能量去超越过去经典作品,是我们都要继续学习和探索的课题。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认为,相比于称《辅德里》为“非虚构”戏剧,更应该称之为有纪念碑意义的历史音乐剧,这个戏赋予了仪式感的东西。牟森的叙事工程在艺术形态上一定是有创新的,其未完成的状态有待继续打磨。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彭涛则通过《辅德里》关注到了一种双向互动的转向——主旋律戏剧转向、先锋戏剧转向。现在的主旋律戏剧有高度同质化的趋势,目前国内对主旋律文艺有一种理解上的僵化,这是应该反思的现象,而《辅德里》最有价值的就是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创新。这是一部现代感的红色主旋律戏剧,剧中歌队和主人公对白结合,正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结合。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表示,观看《前哨》《辅德里》两部红色作品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强烈的创新精神,这两部主旋律戏剧都排除了同类题材模式化现象,有自己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实验品格。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力求做到多元化,同时做到从写事到写人、从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到写普通人性和人情的转变,拉近了英雄形象与平凡人之间的距离。陈军也谈到受众问题:前哨以年轻人视角带入作品,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而《辅德里》的快节奏和跨界融合则容易被年轻观众群体所接受。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马俊丰、自媒体人奚牧凉以年轻人视角发表了对《辅德里》的观看感受,高度评价其艺术创新性,代表了一种主旋律创作和商业化实验戏剧更深的融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从牟森导演的“叙事工程”的时间面向与空间面向两个角度分析了红色戏剧作品创作思路与创新方法。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黎明则对《辅德里》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最后做学术总结发言,他表示,近年主旋律作品虽大幅增长,但似乎套路较多雷同。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类型戏剧:一是主旋律创作,二是走向市场的商业化戏剧,三是审美戏剧。《辅德里》主创团队非常有创造性地跳出了上述类型框架,意识到主旋律创作也是艺术创作,他们没有满足于表现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发挥。人们不能用历史研究的态度去要求艺术创作。过去我们看到不少主旋律作品都未进入一定的审美层次,没找到艺术形式,本剧恰好避开了这一问题。相信是未来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新启示、新方向。

研讨活动主持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原创红色话剧《辅德里》对于上海的文艺界,特别是舞台艺术界起到了助推作用,“《辅德里》创新运用了当下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来讲好红色故事,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于革命题材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方式,而且在舞台艺术上走向了多种媒介的融合。”对于用一群当代“90后”在舞台上展现百年前那群“90后”的故事、情感,黄昌勇表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展演过程,对于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而言,就是一次教育的过程,一次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感悟革命精神的过程,“让年轻人用艺术的方式进入历史,进入那个红色的年代,进入百年前那群年轻的革命者内心,双方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这样做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戏剧文学系 博士生:车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