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受邀参加《中国戏剧学史》课程系列讲座,为戏剧文学系戏剧学专业本科生带来题为《李渔的编剧理论》的报告。该系列讲座已经举办至第六讲,此前陆续成功举办了《中国戏剧学的源与流》《元代戏剧学》《徐渭与〈南词叙录〉》《万历时期的戏剧学》《明末清初的戏曲评点》五次讲座。
刘庆教授从历代人对李渔的评价切入,引起同学的兴趣。董含评价李渔“性龌龊,善逢迎”;蒋瑞藻则提及李渔备受同代文人推崇,“以词曲负盛名……钱虞山、吴梅村诸公,翕然推之”。刘庆教授指出历来对李渔的评价很不一致,这在历史上较少见,可见李渔是个特别的、值得研究的人物。
李渔生于万历三十八年,父亲是小商人。幼时天资聪颖,专心科举。中年明朝灭亡,时局动荡,李渔为生计所迫,开始写作,陆续写成《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传奇作品,并因之成名。李渔晚年建立家庭戏班,亲自训练演员,编演剧目。60岁时,李渔著成《闲情偶寄》一书,该书阐发了他关于戏曲、园林、器玩、饮食等各方面的主张。其中《词曲部》记载了李渔多年来的编剧心得,《演习部》则记录了李渔训练家班的经验。
刘庆教授将李渔的戏曲创作论分为三部分进行介绍。其一为戏曲结构,李渔提出“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因为结构为“拈韵抽毫之始”。刘庆教授为同学们一一详细讲解李渔在结构部分总结的戒讽刺(社会教化)、立主脑(创作本意)、脱窠臼、戒荒唐(新意)、审虚实(艺术真实)、密针线等要点。其中“立主脑”尤为重要,剧作家创作的初心只为有感于一人一事,如《琵琶记》为蔡伯喈“重婚牛府”,《西厢记》为张君瑞“白马解围”。刘教授提醒大家“一人”指中心人物,“一事”未必是中心事件,但一定是起到重要影响的关键性事件。其二为戏曲语言,包括贵浅显(通俗)、重机趣(灵性及生动性)、求肖似(语言性格化)、戒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等方面。其三为戏曲音律,李渔主张写戏应“恪守词韵、凛遵曲谱”。刘庆教授指出应该辩证性地看待李渔的观点,即使是案头场上兼美的作品《长生殿》也存在突破格律之处,请同学们在读古人之书时也应当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针对李渔的戏曲演习论,刘庆教授认为李渔的核心观点非常重要,也应该为今天的编剧所重视,即“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李渔十分重视选择剧本,选剧教授歌童时他强调要“别古今”,当从古本开始学起;登场演出时应“剂冷热”,冷热调剂方能合乎人情。对于古本重新上演,也应该根据演出场景,适当地将其缩短时长、变旧成新。关于场上教演的部分,李渔列出了对演员进行教唱、教念白、选择服装方面的诸多指导原则,并提及如何对演员进行选材等相关内容。
刘庆教授将李渔戏剧理论的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包括戏曲结构、语言、音乐、演唱、导演、虚实、选材、新旧等多方面的详实内容;从剧场性的视角来撰写理论,深谙优人搬弄之三昧;方法具有辩证性,即创作手法圆通、灵活,多有变通之处。
讲座中,刘庆教授不仅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提醒同学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李渔理论的了解上,还可以深入思考李渔戏剧理论和他的创作之间是否匹配,李渔的编剧方法和西方编剧体系有何区别等等相关问题,给予同学们很大的启发。
11月25日下午14点在红楼206我们将推出本课程第七讲《中国戏曲理论的现代转型》,讲授专家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程华平,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学习、交流。
图/文:薛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