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兴老师受邀为我校戏文系师生开展编剧学系列讲座之六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267


20211118日下午230分,戏文系主办的“中国编剧学系列讲座”第六次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题为《不苟作,不欺心,不蛊俗——44年戏曲创作之回顾》。讲座由戏文系青年教师吴韩娴老师主持,采用了线上视频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全国各院团和各高校的专家、老师、同学等逾百人聆听。大家通过线上互动与线下答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创作交流。

郑怀兴,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四十年来,有三十多部作品登上舞台,先后为莆仙戏、京剧、越剧、评剧、汉剧、琼剧、晋剧、高甲戏等10多个剧种搬演,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戏剧奖、文华剧本奖、老舍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田汉戏剧奖等多类奖项。代表作有《新亭泪》《晋宫寒月》《鸭子丑小传》《叶李娘》《傅山进京》《柳如是》《于成龙》等。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广受好评,同时也了引发整个戏剧界关于历史剧创作的关注和议论。


郑怀兴老师首先从自身的创作经历出发,分享了关于自学写戏、戏曲排演的三点心得。第一,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行排演,才能摸索出剧本怎样写才有戏剧性,道白怎样写才生动有趣;第二,剧作家和观众应当是时刻交流的状态,要“悄悄”地站在观众中间,观察他们的反映,分辨观众的喜恶;第三,指出了情境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简单化为复杂。平常难以发生的事,在特定戏剧情境中却发生了,这种情境就具有戏剧性,就有戏了。

其次,在戏剧创作上,郑怀兴老师以《傅山进京》为例,解释了何为原则的坚持,何为必要的妥协。其次,郑怀兴老师将历史剧创作的经验概括为“四与”——“器识与史识”,“古情与今情”,“史实与虚构”,“敬畏与同情”,并一一进行详细解释。

、“器识与史识”

郑怀兴老师认为,历史剧是“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识”,是在对大量史料的掌握之上形成;而“器识”则暗含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写史剧不是写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是编造一个离奇引人的故事,而是要用思想的灵光去激活古老的题材,使本属于历史的东西,也能进入现代语境中,化为当今生活的一部分。这并不是把思想强加于题材,而是题材中蕴含着已被认识或尚未认识的真理,等待剧作家去发现。这种发现会使剧作家如遇知音般狂喜,产生非将之挖掘出来,非将之塑造出不可的创作欲望。

二、“古情与今情”

郑怀兴老师分享了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他指出,在历史剧的创作中,剧作者应找到当代情感、作者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契合点。今情必须真诚,古事不能歪曲,只有将今情注入古事,才能使古人复活过来,才能从这些栩栩如生的古人身上发现今人的影子,发现作者的影子,才能引起今人的情感共鸣。

三、“史实与虚构”

郑怀兴老师强调,历史剧首先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历史教科书。历史剧作者应大胆进行艺术虚构,而不必拘泥于史料。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经历,在翻阅《徐渭集》时,他被一篇《贺严公生辰启》的文章所吸引。徐渭既写了《狂鼓史渔阳三弄》,借祢衡击鼓骂曹,以颂沈炼、斥严嵩,却为何又替总督胡宗宪代笔,写了《贺严公生辰启》,讴歌自己所痛恨的奸佞?由此追踪下去,挖掘下去,灵感就来了。要是没有从这个历史的缝隙中细究下去,就写不出《青藤狂士》了。因此,戏剧虚构是基于史实之上的,只有对史实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从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戏剧性,寻找戏剧种子生发的可能。

、“敬畏与同情”

在历史剧创作上,郑怀兴老师多次强调,剧作者应当对历史怀着敬畏之心。无论是对附和天书,晚节难保的寇准,还是《傅山进京》中的冯浦,都应当怀着同情和理解之心,贴近人物,始终保持敬畏。

同时,郑怀兴老师也为同学们创作历史剧提供了三条宝贵的经验。第一,在历史剧中,为照顾历史的真实性,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第二,对于历史事件的重大关节,要做到基本上保留原貌,尽量少做改动。第三,对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饮食服饰都要熟悉一些,避免产生常识性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戏外功夫,做好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他认为,回顾过往几十年的创作经历,正是青年时期对《古文观止》的反复抄写,正是对多种职业和身份的不断尝试,正是对中外名著如饥似渴般地阅读,才使他的戏剧创作有着坚实的基础,才能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最后,郑怀兴老师强调,作品的优劣,并不在于得到怎样的荣誉和光环。最公平的评判者是时间,就让时间来筛选作品。他指出,一生怀着感恩之心,才能始终不渝地写戏;他说道,“写戏是我的宿命,乐此不疲。”


此次活动为戏文系和编剧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编剧学系列讲座”第六次讲座,校内师生参与的热情度很高。本学期还将陆续邀请业内的专家们为同学们开展讲座与活动,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们积极参与,在学术殿堂中碰撞出火花。

/文:王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