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平教授受邀参与《中国戏剧学史》课程系列讲座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1-12-02浏览次数:114

   20211125日,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程华平受邀参加《中国戏剧学史》课程系列讲座,为戏剧文学系戏剧学专业本科生带来题为《中国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的报告此前该系列讲座已陆续举办过六期分别为《中国戏剧学的源与流》《元代戏剧学》《徐渭与南词叙录》《万历时期的戏剧学》《明末清初的戏曲评点》李渔的编剧理论》

    程华平教授指出本次讲座中的“近代”主要为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之间,这一阶段是中国文学转型最明显和最激烈的时期。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首先体现在“人”的层面。与古典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相比,近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的身份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程教授统计了85位近代戏曲家、理论家,总结出四组变化:其一,从社会身份上来看,这些人身上少有传统的科举功名,大多就读于新式学堂,接受以西方为主的思想文化教育。其二,从职业上看,其中约40%的人从事报刊、书籍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其三,从地域上来讲,他们的籍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其中以江浙两省人数最多。其四,大多数人在“小说界革命”(也包括“戏曲界革命”)之前没有创作过戏曲,这意味着这时期的戏曲家大多是因为响应和接受了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才开始创作戏曲的。他们把戏曲作为教化大众、思想启蒙的工具。

戏曲家们的身份变化直接反映在其思想变化上。不再拥有功名使他们与朝廷和官僚阶层之间的纽带被隔断,对政权的疏远感逐渐增强。他们接受新式教育,接受人权、平等、民主等西方思想,对传统体制批判也越来越强烈。他们的作品中几乎见不到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反而出现许多取材于域外和当代的题材,这是之前未曾出现过的。这一时期的文人也有更多的出路,可以从商、求学、办报、从事新式教育等。东南沿海的文人向来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也大多发源于东南沿海,为近代学人树立了榜样。

程教授特别强调了从事报刊、书籍出版对近代戏曲家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擅长议论。议论化也是中国近代戏曲和小说的最大特点。近代戏曲家对传统戏曲与小说一概取否定态度,大力推崇西方作家创作小说或戏曲以启蒙民智的功绩。他们也以政论家标榜自己,在戏曲小说中大发议论。为使普通民众理解,这种议论性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传统戏曲的典雅语言因此被打破。同时,念白地位迅速上升,曲词边缘化,甚至有的戏从头到尾都没有唱词。

程教授介绍的第二方面是“近代报刊业与戏曲理论的文体形式的变化”。古代戏曲批评形式主要为序跋、笔记中的杂论、评点、专著等。序跋、范例、评点随原作品一起出版,往往是就原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论述,优点是与原作关系密切,缺点在于往往失于片面,难以深入。近代报刊业发展,很多文章首先在报刊上发表,脱离了原作,其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加强,对某一问题可以集中论述。

第三方面为“近代转型之后的‘后遗症’”。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在西方的影响下把戏曲放到了文学的研究范畴中,这使戏曲研究长期局限在剧本层面。然而纵观古代戏曲发展脉络,自元代至明末,剧作家相对重要;但花部兴起之后,演员地位迅速上升,剧作家逐渐退隐幕后。仅仅着眼于剧本和剧作家的戏曲研究是不全面的。

讲座中,程华平教授还和同学们就“元代戏剧家地位是否低下”“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交流。针对上述问题,程教授分别提出元代创作诗文的作家地位未必比戏剧家高、中国戏曲晚熟与中国人的虚构幻想能力欠缺有关等观点。课堂上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122日下午14点在红楼209我们将推出本课程第讲《晚清民国的京剧批评》,讲授专家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伟品,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学习、交流。


 图孔繁尘、薛梦真  文:薛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