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学家朱栋霖教授受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1-12-28浏览次数:711

1227日,著名戏剧学家朱栋霖教授受邀来我校讲学,其讲座的题目是“不仅仅六百出——传字辈在中国昆剧史的价值、意义讲座由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主持,卢昂教授以及丁盛、黄静枫、朱夏君副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

朱栋霖教授为苏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院长,《中国昆曲年鉴主编》,曾获江苏文化最高奖、终身成就奖“紫金文化荣誉奖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特等奖等奖项。朱教授不仅是昆曲研究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话剧史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名家。他师从南京大学陈瘦竹教授,其专著《论曹禺的戏剧创作》、《戏剧美学:一种现代阐释》(与王文英合著)、《中美文化在戏剧中的交流——奥尼尔在中国》(与刘海平合著)等著作皆是戏剧学研究的重要书目,他担任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另一主编成果《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荣获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朱教授从文献出发对昆剧传习所“存亡继绝”的昆剧史意义进行了学理性的阐发。他指出“传”字辈艺术家所继承的不仅是六百出折子戏,更是昆曲表演的“乾嘉风范”。

朱教授首先从数量上肯定乾嘉时期的精华折子戏基本都被“传”字辈所继承。他为我们统计了咸丰年《昆剧全目》、清末上海和传字辈所演折子的数量,勾勒出折子戏随时代逐渐流失的总体趋势。接着,他强调虽然总体数量在减少,但精华却没有变。这一结论源自他对“传”字辈所演折子与乾隆年间的昆剧折子戏选本《缀白裘》的比较。作为选本的《缀白裘》所辑录的梨园演出本是凝聚了历代优伶演出经验,在表演、曲唱、科白、身段、调度等方面精心加工的演出脚本,可谓当时400年昆剧艺术的精华荟萃。而“传”字辈所演与《缀白裘》所录经典折子基本一致。

然后,朱教授又从表演上继续探讨乾嘉传统在“传”字辈身上的存续。他为我们总结出“名伶+名折”演艺时代的昆剧艺术两条具体的传承路径,即师徒传承与家属、亲属内部的血缘传承两种,并列举了一些经典折子的师承关系谱向我们作生动地讲解。在分析某些具体动作、程式的传承上,朱教授图文并茂、“说”“做”并重,课堂氛围轻松热闹。朱教授强调我们应从注重曲唱到讲究剧唱再到注重舞台表演艺术这一戏剧观递嬗的视阈中对“传”字辈的传承意义进行考量和定位。

此外,朱教授还为我们解读了传字辈的昆剧表演艺术,强调他们注重通过心灵和情感来塑造人物,指出昆剧表演体系并不排斥“体验”,并对中国戏曲“写意表现戏剧体系”作了思考。

讲座最后,朱教授强调,创办昆剧传习所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次创举,使得凝聚了600年艺术家心血与中国文化精华的古典艺术——昆剧得以在20世纪重展风华。作为活态传承的代表——“传”字辈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戏剧史上,更体现在文化史上。



朱教授的讲座虽是个案研究,但视野开阔,史料翔实,问题意识明显,层层深入。

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在总结时感叹朱教授以兴趣为趋向,以身在苏州的地利优势以及深厚的中国现代文学与话剧研究的功力为基础,取得了跨界转型的成功,其综合的跨学科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在座的研究生则感到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文/图:戏文系博士生齐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