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的“纪念‘左翼剧联’成立暨左翼艺术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2-04-25浏览次数:727

2022年4月23日上午9时,由中国田汉研究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协办,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戏中国话剧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念‘左翼剧联’成立暨左翼艺术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式召开,本次会议共分为三场,由22位专家学者进行宣讲。由于疫情原因,会议改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线上参会人员106人


 

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主持开幕式,中国田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郭超,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郭超常务副会长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本次会议筹备情况。周光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与党的百年奋斗和历史进程的密切关系,在对左翼艺术运动的研究中,要结合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来认识左联,认识左翼剧联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发挥左翼艺术运动对今天艺术观以及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杨扬副院长介绍了上海的左翼历史遗址和丰富资源,阐述了左翼戏剧运动的政治性和组织性、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指出随着左翼戏剧运动的广泛开展,话剧艺术本身在现实题材、民族意识和戏剧形式上有了拓展,基于21世纪的文化现实,我们应把左翼前辈奠定的文化传统作为推进中国话剧事业发展的精神财富。


 

第一场会议于9时30分准时开始,由周光会长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老师第一个发言,她发言的题目为《一寸丹心图报国》,宋宝珍老师介绍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历史背景,认为左翼戏剧运动在艺术观念、组织建构、人才培养、戏剧运动、剧目建设、艺术传统的建构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话剧的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她也指出了左翼戏剧运动作为戏剧的运动或者运动的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左倾与冒进(例如急就章的创作样式,主题先行)等种种问题。中国话剧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平的发言以《左翼戏剧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为题,刘平老师看到一些研究者评价左翼戏剧运动及戏剧作品上存在的片面性,认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都应考虑到该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应将左翼戏剧运动放于30年代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基于此,他谈了左翼戏剧在中国话剧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价值,以及左翼戏剧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创作成就与影响。中国田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郭超研究员发言的题目为《田汉对左翼艺术运动的贡献》,郭超老师谈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历史背景、世界文艺思潮对中国文艺界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剖析了左翼戏剧运动形成的直接原因,指出田汉在左翼艺术运动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分析了田汉成为左翼艺术运动领军人物的原因以及田汉在左翼艺术运动中的贡献。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博士的发言的题目为《从“大戏热”到“秧歌热”:试析延安歌剧运动的左翼剧运血统》,胡一峰回顾百年党史写作了这篇文章,他指出延安戏剧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大戏热转到40年代初的新秧歌运动,甚至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歌剧的探索,这一历程中隐藏着一条线索,也就是左翼剧运的血统。胡博士谈到政治对文艺的塑造和推动,认为秧歌运动隐伏着左翼剧运的脉络,从这一点进入可以深化对左翼剧运的认识,国防戏剧、延安戏剧亦可看作左翼戏剧的延续。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胡志毅教授的发言以《上海大都会神话与左翼戏剧共同体仪式》为题,探讨了上海大都市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左翼戏剧的社会仪式场面的相互关联,认为左翼剧联有非常强的都市意识,左翼戏剧是以文化革命为核心的长期革命过程,揭示了左翼戏剧运动中戏剧共同体构建的一致性特点,为左翼戏剧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中国田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谢雍君的发言以《论田汉对梅兰芳访苏的评价》为题,谢雍君老师通过对田汉关于梅兰芳访苏的两篇重要文献的解读,认为田汉作为旧剧改革的提倡者,对梅兰芳访苏的评价比较中肯,对其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田汉戏曲改革的理论和作为新文化人的使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教授发言的题目为《论南国社戏剧创作、演出与接受的关联互动》,陈军教授构建了一种三维立体的研究范式,从南国社戏剧创作与戏剧演出互动到南国社戏剧演出与接受互动的阐述,陈军教授揭示了其中的内在关联,指出南国社后来的“左转”与观众的批评反馈的关联,从而深化田汉戏剧创作、演出、接受及南国社等相关研究。国防大学欧阳维教授的发言以《田汉与“左翼文艺运动”》为题,欧阳教授指出了田汉的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南国社对左翼文艺运动的贡献。最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吴海勇处长的发言题目为《田汉前期戏剧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关联》,吴处长介绍了电影《风云儿女》的故事内容,将其与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联系起来,同时指出田汉在左翼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第二场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宋宝珍所长主持,会议于14时准时开始。中央戏剧学院张殷教授的发言以《田汉与夏衍“重逢”所凝聚的左翼话剧力量——兼谈<丽人行>如何承接<上海屋檐下>》为题,张教授阐述了田汉、夏衍戏剧道路上的三次“重逢”,认为1947年田汉以“重逢”为主题创作的《丽人行》,在戏剧主题、人物遭遇、情节承接等方面都能看出《丽人行》是《上海屋檐下》的“续篇”,指出女性形象的承接带来革命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李浩主任的发言主题为《戏剧协社<怒吼吧中国>与版画》,李浩主任介绍了《怒吼吧中国》的演出情况,通过戏剧演出与版画之间的关系阐述了1930年代左翼文化戏剧与美术的关联问题。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乔丽华以《左翼戏剧与抗日救亡剧的兴起》为题,指出抗日救亡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她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认为抗日救亡剧是十分宝贵的革命文艺财富,要扩大研究左翼剧作的范围,认识到抗日救亡剧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黄静枫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延安京剧改革思路变迁》,他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了延安京剧的改革历程,认为如何改革旧平剧,创造民族新歌舞剧既是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研究应予关注的,也是现代戏剧观念史研究的应有之义。《传记文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巨川发言的题目为《结构视阈与社会戏剧:东北左翼文化思潮的再审视——以金剑啸的戏剧活动及“夜哨”副刊为例》,王巨川老师阐述了东北地区戏剧潮的红色文化基础与无产阶级戏剧的孕育,东北地区左翼戏剧潮的形成,作家使命与东北左翼戏剧潮的目标,以及东北左翼戏剧潮的创作实绩及内涵。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翟月琴副教授的发言以《从“贤母良妻”到“母性运动”——谈田汉话剧中女性的“等待”心理》为题,翟月琴老师系统地介绍了田汉戏剧中的女性形象,指出田汉所不断书写的女性的“等待”的文化心态与传统文化意识的关联,对其独具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还通过对田汉译介的作品和他写作的论文的阅读,探讨了田汉赋予“等待”的传统意义与现代意义。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铁群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渗透了田汉精神气质的<戏剧春秋>》,刘铁群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戏剧春秋》的刊物的内容和特点,认为《戏剧春秋》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学场域,分析该杂志所具有的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发言的题目为《重塑“左联五烈士”——论话剧<前哨>的艺术探索》,符杰祥教授阐述了《前哨》这一题目的含义,探讨了该剧在艺术上的创新处理,例如如何处理细节与想象,如何把“左联五烈士”的五个人物贯穿起来、怎么呈现戏剧性以及结构上的先锋尝试。




 

第三场研讨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郭超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雍文昴发言的题目为《1933:产业自主与内容理性——左联期刊艺术批评影响下的电影创作》,以左翼时期一个刊物——《电影艺术》为例,探讨了左翼期刊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作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王慧开博士的发言题目为《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出接受》,王慧开博士介绍了上海艺术剧社的两次公演,提出第一次公演的错位,以及对第二次公演的影响作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副研究员李歆发言的题目为《摩登社的民众戏剧运动之路》,李歆老师通过史料与文献的梳理,大致还原了摩登社的成立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戏剧工作的整体情况,论述了摩登社戏剧运动的历史意义。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讲师李冉发言的主题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戏剧杂志>研究》,阐述了《戏剧杂志》在当时倡导剧运、传播理论、宣传上海剧艺社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孤岛“剧运的推手。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宋杨发言的题目为《“新闻与戏剧交流”——<一年间>在抗战大后方的传播与接受》,宋杨博士主要从舞台演出传播和报纸传播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报纸史料出发,从戏剧传播与接受的视角还原了《一年间》在抗战时期的广泛影响。


 

会议的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宋宝珍所长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宋宝珍所长表示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不仅纪念了左翼戏剧运动,也向田汉、夏衍、欧阳予倩、洪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先贤致敬。她表示,本次与会的论文选题范围广,不仅对左翼戏剧运动现象,还对广义的戏剧运动的影响所及的范畴都有所涉及,在运动研究、期刊研究、接受研究、作家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宋宝珍老师还对与会的论文进行了全面精辟的点评。陈军教授亦高度肯定本次会议对于田汉及左翼戏剧研究的推动意义,希望各位同仁为建构“田汉学“添砖加瓦。最后,郭超副会长感谢各位发言者的精彩分享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宣布本次会议闭幕。

                        

(文/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 朱婧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