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黄静枫副教授荣获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2-10-09浏览次数:10

近期,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

我系黄静枫副教授申报的课题——《中国戏曲史编纂研究(1912-2021)》获得立项。



黄静枫,男,1986年3月出生,安徽郎溪人,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戏剧艺术》责任编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剧学史、现代戏曲。

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戏曲艺术》《戏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主编《民国中国戏曲史著汇编》(全12册)、《民国中国音乐史著汇编》(全8册)。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获第八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第三十二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二等奖、“中华戏剧学刊青年优秀论文奖”(2017年度、2019年度两届)、“《戏曲研究》2017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奖”、第二十一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二届国际戏剧“学院奖”理论奖新秀奖、中国戏曲文化周全国 “十佳论文”奖等。



《中国戏曲史编纂研究(1912-2021)》这一课题首次对20世纪初迄今开展的戏曲史撰著活动进行全面考察,以中国内地学者的编纂工作为主,兼及港台和国外。旨在系统、立体呈现中国戏曲历史的建构过程,客观评判百年来中国戏曲史学的得失,并将史纂工作还原到戏曲学科发展的坐标系中定位,实现史学史和学科史的贯通研究,为更成熟的戏曲史书写提供理论指导,打开学术史研究新局面。


课题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编


上编为“历史鸟瞰”,旨在梳理百余年间中国戏曲史编纂历程。

该编将这段历程划分为启动期(1912—1948)、整合期(1949—1977)、创构期(1978—2005)、突破期 (2006—2021)四个时期,对每一时期涌现的重要史著逐一考述,包括成书时间、撰著动机、编纂过程、史观、历史分期、考察对象、史料遴选、书写体例、文字风格等。尝试在外部环境、学科状况、史家主体与编纂活动之间建立关联,进而完成相同语境中诞生的功能相似的同类型史著的归纳,诸如讲义型史著、普及型史著、学术型史著等。


中编为“工作检讨”,旨在对史著所还原的戏曲历史图景进行分类总结与客观评判。

戏曲起源与形成、戏曲史分期、戏曲创作流派、南北曲关系、声腔更迭、民间与官方的互动、南戏与传奇关系、元杂剧兴盛原因等是戏曲历史书写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以下六类:戏曲源流论、经典作家(作品)论、曲(剧)种关系论、流派(体系)建构论、历史原因论、舞台构成论。该编以上述六类问题中关注度高、出镜率频繁的重大问题为“纲”,将各家史著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作“目”,嵌入其下,考察结论背后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础和论据支撑,并开展评价,尝试给出更科学合理的答案,以期梳理出若干条“问题史”的脉络。


下编为“内核透视”,旨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戏曲史撰著的宏观把握与理论阐述。

第一部分“述史模式”。结合知识结构、学术经历分析史家戏曲史观的形成,总结不同戏曲史观操控下的治史模式,呈现戏曲史编纂在历史考察维度上不断拓展、在历史讲述层次上逐渐立体的过程。

第二部分“治史方法”。分析传统考据法、文物文献互证法、口述史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在戏曲史研究中的具体操作,指出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历史工作缺憾,揭示方法不断更新和升级背后的学科史意蕴。

第三部分“学术谱系”。探寻戏曲史撰著活动中的“影响”与“接受”,既总结古代戏曲学对现代意义史纂工作的沾溉,也分析代表史著所起到的垂范作用,还揭示同类型史著的相互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经典生成”。揭示历史书写与戏曲经典生成的互动,总结生成路径,充分肯定作为一种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的戏曲史书写之于戏曲经典生成的作用。 



黄静枫老师认为,戏曲史编纂作为一门学术,对于它自身发展的研究,属于学术史研究。学术史梳理不能仅是学术观点的整理,需要对学术工作的发生、发展进行系统考察。因此这项课题立足戏曲史纂活动,对其构成的各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而不只是对史著进行述评。总而言之,该课题试图对作为时代意志、权力话语的戏曲史书写进行脉络的把握和规律的总结。


编辑:孙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