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下午1点30分,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应邀为上海戏剧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智能、知能与仁能: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吸引力》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学研究中心以及研究生部联合举办。讲座由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主持,采用线上方式,吸引了多所高校的老师、学生等逾百人聆听。
周星教授以新学科目录以及同学们感兴趣的学科排名切入,高度肯定了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阐述了智能时代的教育给大家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引入对于智能时代的当下理解问题。
周星教授结合多个案例来阐释智能的意义,即智能时代发展前沿所带来的科技革命、技能技巧对于艺术或者人的成长的冲击,其本质是人要再一次突破自己。对于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有应对思考。在理解智能时代的基础上,周星教授进一步从戏剧影视艺术的角度来启发同学们思索下列问题:爱和情感的绝对专有性已受到冲击,但人类独有性是否依然重要?智能机器播主的情感显露已经可以实现,但人类的情感是否被它们的“学习”所取代?影视创造、表演和制作在多大程度上会被覆盖?
在智能的基础上,周星教授提出了“知能”与“仁能”的概念。他认为,知能是人的人本职能,即人的智慧之能力,也就是人的知识趣味和对于世界的看法。如果说智能是人们试图超越自己的创造性的一种机器仿生能力,那么知能就是一个全面的看待人类自身的全面把握能力、看待世界的复杂认知能力,它涉及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问题。另外,“仁能”也是人区别于智能的关键。它是一个人类把持着自己的情感精神所需要的一种善的能力,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能力,并非靠外在的知识或者技术来实现,而是靠人的一种人能,也就是对于人性情感把握的能力。人需要精神和情感,这是智能时代不能超越的。
从艺术角度来看,周星教授把影视审美基点上的“人”的智能、知能和仁能归结于情感审美,也就是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吸引力。他例举了《万里归途》与《路边野餐》两部作品,前者将落脚点置于“人”与人心深处来展现救援撤侨,后者则以创造性的智慧来诗意地表达出对家乡与土地的情感。同时,他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对艺术审美中智能、知能和仁能的新解:首先,智能任何时候都不可忘却艺术的人本特色,智能新解应立足于艺术审美创造感知的新实现;其次,知能的新解在于把握人心的奥秘,提升艺术素养、艺术鉴赏力、艺术评判力等能力;最后,仁能新解可以归结到人性的善意表现力、厚待人生的道德性与自我修正的隐忍性。
在本次讲座中,周星教授不仅梳理了智能时代的艺术表现,更为同学们阐明了智能、知能、仁能在当前艺术时代的不同内涵与价值,给予同学们很大启发。正如陈军教授所总结的,这是一场“沉浸式”的讲座,援引材料非常丰富,包括脱口秀、抖音、广告、影视作品等,给人以多媒介视听的冲击力。周星教授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即智能时代艺术何为?涉及智能时代对艺术的影响、变革和出路问题,他在智能之外提出的知能、仁能,正是科技无法取代的艺术独特魅力所在。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始终贯穿着作者对技术和人文的辩证思考,而讲座过程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引领更是对观众进行了一场生动精彩的思政教育。
图/文:陈健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