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海戏剧学院师生赴浙江余姚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活动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07-01浏览次数:10

202362729日,《生活素材与剧作构思》课程的学生以及部分编剧学博士生、硕士生,在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教授带领下,前往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浙江余姚教学基地开展社会考察与教学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沈炜元,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扣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文学系副主任徐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李世涛,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浩波、《编剧学刊》编辑部主任顾飞戏剧文学系研究生工作教学秘书李玲玉老师等三天的研学活动,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27日下午,师生们到达浙江余姚,经过简单的休整,晚上在宾馆会议室内举行了近四个小时的2021编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毕业作品开题会。与此同时,《生活素材与剧作构思》课程的同学进行课程交流,讨论大学生活四部曲《大学,大学!》剧本的创作情况师生们以真实大学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结合编剧专业理论,共同就《大学,大学!》剧本初稿进行交流研讨。


第二天一早编剧学师生参观了余姚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出土陶片、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大家一同走进中华文明的遗存中,体会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源头,观摩文物实物,在历史与现代中感受时代脉搏,积累生活素材。


参观完河姆渡遗址后,一行人来到王阳明故居。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故居内布置了《王阳明史迹陈列》展,包含王阳明生平所至的各地遗迹图片、创作的诗文名篇及部分实物资料,并且系统介绍了王阳明一生的伟大成就。通过对王阳明故居的参观,从宏观历史与真实遗迹两方面系统了解到思想家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在参观过程中老师提醒大家剧本创作从人物出发,从独特的视角塑造人物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揣摩人物的心理动机,注意人物的各种细节大家走进王阳明故居,体会王阳明曲折的一生,感受故居中展示的王阳明生活经历所给人的震撼与冲击,深受教益


随后又参观了余姚历史名人馆。余姚人杰地灵,历代名人层出不穷,展馆内共陈列了一百多位古今余姚名人的简介与故事,从远古时代的舜帝到我们所熟悉的上戏人余秋雨、朱瑞钧等。通过百余位余姚历史名人可以了解余姚历史,感受余姚精神。历史名人馆的参观丰富了同学们的人生体,为今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

晚上在宾馆会议室内举行了2021级编剧学博士学位论文线上线下开题会。程华平、伏涤修、苏忱、姚扣根、沈炜元等教授在朱恒夫教授主持下,对高媛、卢乙莹两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了精到详尽的指导。同时编剧学师生继续讨论交流《大学,大学!》的剧本创作,同学们结合当天的所见所闻,对剧本初稿进行梳理,添加生活细节,完善故事内容。此外,同学们还积极交流参观完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余姚历史名人馆三个地方后的感受,分享在参观过程中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与生活细节。

《生活素材与剧作构思》陆军教授创立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系列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素材积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创作材强化剧作意识,强化戏剧文学的社会担当按照陆军教授的教学设计,此次课程要完成一部近十万字的系列短剧《内疚》和四反映艺术院校大学生活的大型话剧《大学,大学!》,以此全方位展现艺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状态以及独特的人生感悟

陆军教授长期致力于编剧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建九个编剧学教学基地、创建“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系列课程,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方法,曾两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次带领师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与老师的交流中、与同学的碰撞中撞出思想的火花、艺术的灵光以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这正是其教学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时三天的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受益匪浅。相信《生活素材与剧作构思》课程为同学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游学体验,在此过程中每一位老师的身传言教,必将有助于同学们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诗与远方。

文:史欣冉  图:郭  

排版:孙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