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星辉 “生”生不息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10

        2023 年 4 月 7 日,“小我与大我”——第十一届“春生杯”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原创戏剧小品剧本大赛优秀剧目展演,在戏剧文学系、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于我校黑匣子剧场顺利演出。戏文系党总支副书记陈莹老师、系副主任李世涛老师、本科生辅导员管润青老师莅临现场。


       本届“春生杯”以“小我与大我”为主题,面向全校征集原创戏剧小品剧本,希望新时代的同学们在创作中探索“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学会以自信包容的眼光关心他人、关注现实,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共同成长。


       前期,经专业教师评选,共产生了六部获奖剧本,本场展演呈现了其中三部,分别是《告别》《荧鱼之池》和《摩西咖啡馆》。 同学们在实践中进步,将青年人对戏剧的满腔热忱融注入“春生杯”的舞台,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告别》剧照


《荧鱼之池》剧照

《摩西咖啡馆》剧照

       最后,李世涛老师对本次展演的三个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呈现的三个剧目在内容、题材上给人很大惊喜和新的期待,虽然学生作品存在着不成熟的部分,但正因其稚嫩感而独具魅力,后续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在舞台上展现。


       陈莹老师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提到,“春生杯”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今年是优秀剧本进剧场展演的第二年,看到同学们原创的作品能够走出封锁的抽屉在舞台上呈现,看到同学们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成长,感到十分高兴,希望后续“春生杯”能越办越好。


       

编剧有话说

       本届“春生杯”三部获奖作品聚焦时代更替间责任的坚守、人性与利益间个人的抉择、舍“小我”为民族的大爱,反映出同学们对“小我”与“大我”价值的深入思考。部分作品的编剧也承担了导演或其它角色,感受颇深。


       20级戏剧教育  叶宇辰 —— 《告白》编剧/导演


       在本次的“春生杯”中,我担任的是《告别》这个剧本的编剧和导演。从编剧说起,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我大一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条新闻:80岁奶奶为爱值守电话亭30年,我深受触动,于是想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作为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人,我能感受到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跟上一个时代相关的事物都在逐渐消逝,电话亭、书报亭、裁缝铺……这些事物上寄托着的是一代人珍贵的回忆和过去的回响,消逝的背后是一代人的不舍;纵使我们阻止不了时代的发展规律,但在告别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它们的故事铭记在心中,让“告别”温暖而辉煌。我希望能把这些情感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话亭,跨越三十年,让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留存下来。

       作为导演,排演的过程困难重重,要考虑到演员人数、经费、时间等问题,必须从现实落脚对剧本进行修改删减,让它拥有在舞台上演出的可行性;另外,如何组织戏的结构、将剧本的内核用导演语汇呈现出来、让演员都能体会到剧本要表达的内容等问题,都给我们的排演过程设置了阻碍,好在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每个问题都拥有了解决方式,大家最终在舞台上真诚地呈现出了这个作品。从纸张到舞台,是一步很大的跨越,也是充满着温度和意义的尝试。

       21级戏文班  王雨时——《摩西咖啡馆》编剧/导演

       本届春生杯已完美落幕,首次作为编剧并担任导演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这次经历令我感触良多。《摩西咖啡馆》取材于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通过对犹太难民博物馆的参观,我了解到当时约两万名欧洲犹太难民为了躲避纳粹屠杀来到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避难所,和本地人士互相结下了深刻的情谊。这份战争当前跨越种族的善意令我深受感动,因而以此为背景,让“上海老板娘”和“犹太驻唱”的故事在一个虚构的咖啡馆里展开了。不得已为日军效力的老板娘面对着数百条异族的无辜生命,千钧一发之际,毅然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正如犹太族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这是善的丰碑,更是人性的救赎。

      经过了冬日的漫长等待,我们这台演出终于在这个崭新的春日里生根发芽了。从前期的剧本构作、演员招募、海报发表,到之后的线下讲解、道具采购、反复排练……遇到过日程中断、地理阻隔、排演延后,甚至是演员调动,这也让我首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排练不易。为了让作品精益求精,我们全组上下还富集了多元化追求。期间,我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同学们凭借毅力与热爱支撑起身心的不眠不休,带着不同的理想奔赴同一座灯塔。感谢戏文系为我们提供了“春生杯”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感谢我们剧组每位成员的努力,感谢为这项作品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以及所有为本次演出提供帮助的同学们。希望这项意义非凡的活动能够传承下去,祝愿“春生杯”越办越好!


       21级戏文班李冰——《荧鱼之池》编剧


       “我曾经进入过一个隧道,它幽深黑暗,盘曲着贯入地下,从岩壁坠落的水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我仿佛身处一枚埋入地下的巨大海螺壳的空腔之中。头顶的黑暗如同夜色,带着岩石与泥土的重量。听说把一枚海螺放在耳边,就会听到涛声,于是我想到了散发荧光的鱼群,在这洞穴之中游弋。多么美丽的画面,如果配上一个残酷的故事,就更好了。于是两个矿工和一个小女孩的形象渐渐有了雏形,直到一次小组课作业,我把它写了出来。”

       当我的作品在观众面前演出呈现时,我感到很高兴。团队和演员们非常努力。他们将我的故事和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导演和演员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调整台词、场景和角色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所有参与者合作,包括导演、演员、灯光师和舞台设计师等。整个表演过程使我更加确定自己的创作路线和方向。当然,也有一些改进的空间和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但这个体验让我非常兴奋,也为我的未来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感谢我的老师同学们及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如果说文学有最切实的关怀,那便是可以从作品里的一滴泪折射出无垠的哀痛,从一个人的命运里看到一群人。文学将全人类凝结,在广袤原野的无边处,伟大的思想与情感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在一年年“春生杯”的创作、展演中,同学们更加沉潜到生活中去,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人类情感的共通处,在实践摸索中丰满自身羽翼,以更加强大的自己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