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戏文青年说|迈向新时代的中国话剧现代化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10

编者按



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五四青年节之际,我系党总支推出“主题教育·戏文青年__”板块,展现戏文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思践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贡献青年声音,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彰显青年力量!



图片

戏文青年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会议结束之后,我数次重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作为一个埋首于书斋的博士生,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脱离时代,尤其是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新发展新政策。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说是浓缩了过去五年我们国家的伟大发展,同时又指出了未来我们将要迈向何处,用什么方式去走。报告内容纷繁复杂,且提纲挈领,我就从自己中国话剧史专业角度出发,简要谈谈我的感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图片

点明了我国发展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似乎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对其真正含义的追索贯穿了我国整个现当代历史,蕴含了无数革命先辈们的探索与奋斗。可以说,现当代历史轴心就是一段拷问“什么是现代化?”、“如何达到现代化?”以及不断探索、失败、直到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找到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过程。


图片


在这段披荆斩棘的历程中,文化艺术尤其是戏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因为文化虽然不及发展实业能直接促进经济发展,也不如发展军备能直接“救亡图存”,但却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代表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就深刻意识到了想要国家现代化,只是在上层改良是没有出路的,而是要自下而上、唤醒民智。而唤醒民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戏剧。1902年,在他那篇十分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就说道:“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他这里所说的小说,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说文体,也包括了传奇戏曲。所以他自己也亲身创作了许多有直接政治意义的戏曲剧本《劫灰梦》等。


图片
图片


而中国话剧正是在“国家现代化”的压力下诞生,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改编自美国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目的正是借黑人反抗白人的故事来激励国人反抗外敌,建设富足、强大的祖国。


图片


而真正的现代话剧,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们批判旧剧被视为娱乐的弊病,强调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新青年》杂志专为戏剧出了两个专号,戏剧改良专号和易卜生专号,前者意在引导戏剧走向现代化,后者则是选择了一条道路,那就是现实主义。


图片


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话剧走向左翼,成立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强调话剧是政治的辅助工具,是战斗的艺术。


图片






以上这些都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做出的中国话剧现代化的判断和选择。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着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一条真正结合国情、行之有效现代化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涵义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站在当下新时代的起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定义,文化的现代化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如今我们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进行消费,但作为戏剧人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中国话剧血液中流淌着“追求现代化”的基因。

那在当下,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时代中,中国戏剧应该怎么样才能真正走向中国式的现代化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首先我们要面向民族传统,要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虽然从20年代国剧运动开始,余上沅等人就已经想着要在话剧和戏曲间架起一座桥梁,40年代也曾经有过如火如荼的民族化讨论,直到黄佐临提出了写意戏剧观,借鉴戏曲“假定性”和“写意性”,大大解放了话剧舞台的可能性。但之前的探索我们更多将重点放在戏剧形式上,对于中国传统故事内容欠缺进一步的继承发展。就像英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莎士比亚改编传统,后来人不断丰富着莎士比亚的故事,像汤姆斯托帕德《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就是对《哈姆雷特》故事的继承。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第一频道还上映了莎剧改编系列节目《莎士比亚重现》,里面包括四部莎剧改编作品:《驯悍记》《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和《无事生非》。这些改编本将情节放置在当代英国社会语境下,比如麦克白被塑造成曼彻斯特一家顶级餐厅的主厨,主题上也反应了当下种族、性别政治等问题。


图片


反观中国,其实我们有着更为丰富的传统故事资源。比如去年十分火热的两出剧目:音乐剧《赵氏孤儿》和舞剧《白蛇》,都是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改编和再述,也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包括我们学校推出的《前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浪潮》,以及我亲身参与的戏文系《声闻于天》等剧,都开掘了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红色故事、传统故事都等待着我们对它进一步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现代化的涵义。


图片


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向世界、接轨国际,不仅要学习他们新颖的表现手法,更要将中国话剧传播出去,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式的现代中国话剧。我这里列了两部剧作,陆帕《狂人日记》是波兰导演以国际眼光来排演中国鲁迅的小说,孟京辉将我国经典话剧作品《茶馆》进行改编带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前者为我们提供了国际视野,新的现代化的剧场可能性探索,后者将中国话剧进行了传播,并在交流中碰撞。这两者是面向世界的两条路径。


图片
图片


最后,我相信,中国话剧不仅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历程有着积极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话剧现代化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唯有紧跟党的脚步,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的努力。

本文为“守正创新 戏文传薪——戏文系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讲稿



本文作者

图片

朱一田,中共党员,戏剧文学系学生第二党支部,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话剧史论,师从杨扬教授。曾获国家奖学金,在《四川戏剧》《戏剧评论》等刊物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