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罗怀臻教授谈当前戏剧创作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30

为进一步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领会挖掘文化自信和自强精神,2023年10月19日下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应邀于红楼209做了一场题为新时代·新形态·新业态·新生态——当代戏剧创作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罗怀臻教授结合自身四十多年来在戏剧行业中的创作经验与所见所感,对中国戏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戏文系副主任徐煜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罗怀臻教授以中国戏剧几个关键性的时间阶段讲座脉络,指出四十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艺术却止步不前四十年前的艺术观念依然指导着如今的戏剧创作,四十年前的先锋人物如今仍是行业的领头羊。同时,他围绕当前戏剧界存在的一些功利化、导向性的创作模式戏剧教育界“尊古”的教学模式等现象做了分析。罗教授认为,戏剧的时代并没有过去,需要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形态。戏剧的市场要鲜活,首先要创作鲜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鲜活的时代精神,沉迷在荣誉与样板中的戏剧不能在鲜活的时代找到它鲜活的观众。戏剧要想在当今获得新的活力,必须顺应时代的浪潮,外在完成对戏剧演出形式的转变,内在要完成创作者思维和精神导向的转变。

罗教授以传统大剧场的由盛而衰与新形态小剧场的蓬勃兴起为实例,指出中国戏剧发轫自广场、园林、田野等写意的演出空间,走上剧场的镜框式舞台不过是为了顺应百年前的历史变革,新时代应当多样化的演出空间,充分借助媒体、互联网平台的多种渠道。罗教授进一步强调,剧场形态或许会衰落,但美学精神没有衰落在国际大舞台上,中国丰富多样、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正是中国戏剧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立身之本,因而在戏剧的新转向中,属于民族的、地方的、传统的东西不仅不能丢弃,更恰恰是走向现代、创造独属于中国的现代艺术不可替代的资源,要坚持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自信,也包括对文化创新的自信,守正并非守旧、尊古不是复古,应该以“我”为主体,向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国家、其他时代借鉴学习,在传承、创新、互鉴的过程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讲座最后,罗怀臻教授指出,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人都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存在感尊严,以此鼓励在座师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把握时代脉搏,为新时代的中国戏剧贡献自己的一份传承之心与创新之力。

  文:陈疏影、周南  图:陶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