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文︱这一份重量感与亲切感——读《戏文名师》有感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09-29浏览次数:10


这一份重量感亲切感

——读《戏文名师》有感

图片

【编者按】彭勇文,戏剧文学系戏剧教育专业教授。该文是彭勇文老师在“传承戏文名师精神 勇担立德树人使命”——戏剧学文学系党总支主题党日活动暨9月份教职工理论学习上的发言。

图片



把《戏文名师》捧在手上、细细品读,我有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有一种暖融融的亲切感。


这份重量感来自于这九位戏文名师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自己是戏剧家、戏剧教育家,培养的弟子如今许多也是国内戏剧领域的名家名师。这种文脉的传承,如同大山岩石上的矿脉那样清晰和厚重,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触碰和感动。九位名师中,我最先遇见的是余上沅先生,而且是从美国的尤金·奥尼尔和乔治·贝克那边转过来的。


图片

余上沅与梅兰芳1935年在欧洲留影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被称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以一人之力把美国的戏剧提升到世界级水平,他的《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进入黑夜的漫漫旅途》等悲剧情感强烈、主题深刻、脍炙人口。这些年,在我给戏剧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阅读与观摩》课中,奥尼尔的多部剧是师生们必读、必讨论、很有共鸣的作品。他是一个美国著名演员的儿子,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家庭生活矛盾重重;他淘过金、做过水手,上下求索却一事无成。直到1914-1915年,他在哈佛大学的编剧培训班遇见了他的导师乔治·贝克,人生从此走上康庄大道。可以说,如果没有乔治-贝克这位美国的戏剧教育名师,也就没有美国戏剧之父。按辈分来说,贝克就应该是美国戏剧的爷爷了!


贝克当年在哈佛大学文学院开设戏剧课程和工作坊戏剧(Workshop Theatre),培训哈佛校内外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剧本创作技巧,并提供他们见证剧本上演的机会。《戏剧技巧》一书的内容就是由课堂讲稿汇集而成,1919年出版。一直努力在哈佛成立戏剧系而未成后,他在1925年投奔了耶鲁大学,在那里创立了戏剧系,奠定了全美一流戏剧院校的坚实基础。


因为在陆军、孙祖平等教授的课堂上经常听到贝克及其《戏剧技巧》,于是就找来阅读。看到译者余上沅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余先生有多伟大,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翻看《戏文名师》时,我才惊喜地发现余先生就是我们系的老前辈,是“国剧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家、话剧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生于1897年,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3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西方戏剧文学与剧场艺术;1925年回国后在北京美专担任戏剧系教授,1935年开始担任国立剧专的校长,达14年之久。1959年他来到我们戏文系担任教授。据他的学生、1962/63届的校友们回忆,余先生当年给他们开设过编剧技巧的课程,用的就是他自己翻译的《戏剧技巧》一书。就这样,这位美国戏剧教育家的方法来到中国,培养了一代代剧作家。例如,1963届校友方洪友就一直记得余先生给他们传授的、贝克的“从高潮倒挂全剧”的技巧,从高潮看全剧,先想象和确定全剧的高潮场面,然后再为其铺陈前后的情节。这本书2004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片

1948年 余上沅赴捷克参加国际戏剧会议途中船上留影


兜了一个大圈讲这个故事,一是为了显示戏文名师跨越东西方现代戏剧文脉的重要作用,二是想说明高手背后定有大师指点。要培养一批批的高手、行业的专家,就需要有一代代的名师、大师,让学生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攀登上行业的巅峰。


这份亲切感来自于戏文名师的弟子和家人们在书中文字中记录下的丰富细节、生动场面,让我可听、可看、可想、可感。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翻阅的是自己的博导孙惠柱教授的文章,急于想知道他是如何追忆自己的导师陈耘先生,这位在1960年代就名震一时、享誉全国的剧作家。孙老师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他早就仰慕陈耘先生。有一天在大学报栏的《文汇报》上,他看到了上戏的研究生招生信息,感觉特别激动。他有数年自学编剧的经历,在公社里编过一些小戏。在一百多名考生中,他对自己是否能考入上戏没什么把握,至少能借考试获得一套陈耘先生出的编剧考题,探得一点编剧的奥秘。没想到,孙老师成为陈耘先生专业招生中唯一参加复试的考生。复试中究竟问了什么、答了什么孙老师已不记得,但陈耘先生在复试结束时竟然对作为考生的孙老师说了一声“谢谢”,让他当时惊呆了!孙老师在回忆文章中说,陈耘先生一直都很低调、谦恭、礼貌,这声“谢谢”是他的“第二天性”,对学生亦是如此。我感到,这声“谢谢”可能还包含着一位好老师遇到一位好弟子的欣喜之情。自古以来,年轻人会四处拜师学艺、增长才干,而师父同样也会云游四方寻找合适的年轻人做弟子,以便让一生所学能有衣钵传人。


图片

陈耘先生照片


一转眼,我进入上戏读博,后留校任教,跟随孙老师研究人类表演学、开展戏剧教育,至今已整整20年。在孙老师身上,我能感受到陈耘先生及各位戏文名师的学识风范,他们对于戏剧艺术的热情执着。正如张璟书记在后记中所说“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因为神秘而吸引人,却因为了解才真正热爱。”我对这些戏文名师了解越多,就越热爱戏文系、热爱母校。一代代师者言传身教,用他们的心灵点燃一届届学生的心灵,赓续着戏文的基因,弘扬着上戏的精神。


讲稿:彭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