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青年学|原典读书会(三)——意识形态的非独立性问题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11-28浏览次数:10


图片



  原典读书会


第三期

意识形态的非独立性问题


图片

    2023年11月13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原典读书会第三次线下学习讨论在华山路智慧教室举办,此次讨论题目为“意识形态的非独立性问题”。第三组荣玉、陈健昊、陈欣羽、沈筠笛、姚天悦、杨滨如、杨帆7位同学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论述,结合文本细读详细阐释了何为意识形态、青年黑格尔派如何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独立性的批判等重要问题。

PART 1

个人分享


图片

     22级外国戏剧博士生荣玉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所针对的核心问题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背景及批判思路做了梳理和导入。

图片

22级话剧史论硕士生陈欣羽带领大家对书中意识形态生成的部分做逐句精读,重点阐述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和生活的关系。她通过对马克思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等论述的分析,解释了意识形态如何源自于人们的物质活动。这里所说的“人”并非是想象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对于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人们而言,意识即是生活过程的反射物,是由生活所决定的。

图片

22级戏文系本科生沈筠笛以宏观的整体性思维勾连了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独立性的批判逻辑,这种批判几乎贯穿始终。首先是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揶揄,他认为后者将人们的关系、行为视作了意识的产物,而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过是以另一种意识形态来代替现有的解释。其次,对于马克思来说,意识形态源自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行为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因此其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是需要通过实际地推翻现实的社会关系。再者,统治阶级既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决定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最后,意识形态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PART 2

教师指导

读书的过程中,肖永奎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文本中马克思讲到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经过分析,大家看到了它的深刻性正在于,决定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本身是历史性地发展的,而意识形态作为特定历史现实的反映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它的进步性应该放置在是否与现实相适应,是否能够解释现实这一问题去分析。由此联系到艺术史研究问题,一种常见的错误看法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具有线性发展的进步趋势,好像后来的艺术会比之前的艺术更高级,但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换句话来讲,古希腊艺术并不会比后来的艺术落后,只是与其它艺术在反映人们的情感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对艺术史的感受差异并不是进步主义式的发展,艺术史的发展其实是决定艺术等意识形态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1

精彩瞬间


图片

     

     最后肖老师落实到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意识形态的幻相,从马克思文本的论述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识形态家们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倾向于从逻辑上对意识形态的进展进行独立于现实的分析。其次是说意识形态作为现实阶级统治的一个思想基础,总是在外表上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形式。马克思的分析清晰地告诉我们并不存在这样的普遍性。一个观念的正确与否,必须结合它所联系的现实来进行理解。换句话说,意识形态的幻相性并非体现在概念本身是否正确上,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合理解释现实。因此,例如“自由”、“平等”这些价值的普遍性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反映了人类的价值追求,而是这些普世价值能否合理解释当前世界的社会现实。当这些观念脱离现实基础,意识形态的幻相性便由此产生。



统筹|杨紫月、王洋雪

文字|荣玉

图片|赵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