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要从对峙走向协作”——《人工智能与剧本创作》课程侧记之二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4-05-10浏览次数:19

 

510日,上戏戏文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人工智能与剧本创作》第二讲于上戏红楼开课。本次邀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陈珂教授为同学们授课,讲课标题为《在AI人机对峙与协作中的剧本创作》。戏文系青年编剧教师姚琨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




课程伊始,陈珂老师通过讲述自己与上戏的渊源,以实例说明数字戏剧如果只是局限在当今的舞台美术的实践上是远远不够的,并道出数字戏剧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与诉求点:第一点为作品分析,作为戏剧影视学最重要的基本功,大量的作品分析和解构是必要的部分;第二点为人物性格塑造,性格承载着我们做戏剧极为重要的支点;第三点为场面构造,场面为我们解决了剧本创作的核心呈现。陈珂表示,这三点会是今后AI在戏剧美学领域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抓手。



接着,陈珂老师通过对于构成场面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人物情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道出了当下AI创作的优势与短板。不可否认,AI在如今的创作中给我们注入了巨大的能量。陈珂老师以莎士比亚经典著作《麦克白》为例,过去我们往往从善恶、人性角度去分析《麦克白》,在AI的辅助之下,我们的研究方向逐渐趋于广泛,演化为分析其“神经质”等过去被我们所忽略的特质,对我们戏剧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大有裨益。但与此同时,AI创作最大的短板便是难以呈现复杂的人物情感。没有情感的行动是不构成场面的,任何关系和行动都要通过情感支撑,正所谓“情感、情绪是不死的,其他都是可死的”。AI只在理性层面表现出色,而在直觉、感觉、感性等方面天然欠缺,需要追赶着人类。因此,AI的使用也只能在浅层,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无序性,这也是人胜过机器的原因。



“人类思维具有非理性、悖论性与不确定性,AI又普遍缺失情感与创造力,”陈老师说道,“人物的性格状态影响情节走向与时间变化,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因。因此,从情境论提升到性格论,是突破戏剧研究及创作新维度的关键。”现代心理学为理解性格提供了更为立体和细腻的视角与维度:人物存在与社会、与他人、与造物、与自我这四重关系,其中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涉及道德、利益、是非等外部要素,尤其是人的动机要素;人与造物、自我的关系指向了人生在世的终极意义,关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本体追问,唯有把握了人在几种关系中的困顿挣扎,才能触及性格塑造的灵魂深处,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AI的人物设置不能达到这种关系,人物就成为了物化的符号,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质意义。由此可见,AI戏剧的顶层设计依旧得由我们编剧来提出。


“当然,人工智能在数字戏剧剧本创作领域的应用尚在初期阶段。”陈珂老师表示。现在人机对峙下的AI剧本创作,最缺乏的就是汉语语言数据库。AI用大量的信息森林给我们提供了戏剧学巨大的供需,汉语语言要在此基础上与其结合,当计算机进入图像识别等更高级阶段时,展现出汉语的生命力,才能让中国思维真正被西方理解,不被以英语为主导的AI系统取代。



此外,陈珂老师还告诉大家,要做好AI戏剧,必须得具有跨界的溢出思维,要超越自身专业领域的局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一种协调思维。实现专业领域深度融合和跨学科创新,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转向文理综合的教育模式,构建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平台以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协作。一切的关键点,在于我们戏剧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作为AI狂飙时代的艺术从业者,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来审视人工智能与戏剧创作的关系,陈珂老师启发道。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倘若脱离了人文关怀、心理解析和哲学追问,艺术将失去其精神高度,沦为肤浅的技巧与游戏。最终,我们的人机应当要从对峙走向协作。


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与陈老师探讨了AI在戏剧文学、表演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陈老师再次强调,要避免AI创作的同质化,不能依赖所谓的“确定性”,而要将自己作为人所具有的非理性、悖论性与不确定性灌注在作品中,形成良性的人机合作。关注艺术跨界的同时,一定要记住AI只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理性使用很重要。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李世涛谈了自己的听课心得,他认为,AI技术的进步在艺术创作领域引发了新的现象、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无法准确预测AI的发展趋势,也无法准确预判AI将会在戏剧领域发起怎样的变革,但是,谁掌握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谁就有可能会掌握未来。作为戏剧创作者,对人的精神、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叩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面对AI技术浪潮时我们不能放弃的思考。



最后,主持人姚琨老师对本次课程做出总结:“陈老师从多值思维的角度,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提出了勉励与要求。此刻若把人工智能比作一片广袤的森林,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去悉心灌溉,使其长大。”在此启示之下,我们唯有夯实自身,砥砺前行,不断深入挖掘、求新求变,才能真正使人机协作这一愿景得以实现。



文:23级戏剧影视编剧MFA 吴嘉莹

图:陈浩波、23级戏剧影视编剧MFA 吴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