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下午,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举办的AI系列讲座上,有幸邀请到了来自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寅飞作为主讲嘉宾,易杰副教授主持,师生共同探讨了“生成式AI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一热议话题。本次讲座聚焦于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非遗传承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徐寅飞老师介绍,生成式AI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内容生成等方面。不仅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分析非遗文化中的海量数据,还能够通过算法生成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和技艺展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目前,非遗面临着从业者老龄化、传承断代、资料保存困难以及与现代传播文化割裂等多重挑战。在305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比超7成,年龄最大的已达114岁,传承断代问题凸显。同时,资料保存困难,许多非遗资料面临损坏和丢失风险。而且各年龄段年轻人对非遗关注度较低,非遗传承与现代传播文化存在割裂。而生成式AI技术,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生成对抗网络(GAN)和Transformer架构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为艺术创作与传统技艺复兴提供了新路径。
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可以结合生成式AI助力传播,徐寅飞老师指出通过高清摄像设备和AI技术对传承人的表演、技艺进行全方位的音视频采集。这些操作细节、动作技巧和口述历史等内容被AI技术精准标注、分类,形成了详细的技艺数据库。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模态数字化技术,记录声音、动作和工具使用的精确数据,并通过AI模型进行多角度重现,确保技艺的细节能够数字化保留。
基于生成式AI的艺术创作与传统技艺复兴也是徐寅飞教授探讨的重要方向。他展示了基于AIGC人工智能技术下粤剧时空的数字艺术剧场项目。该项目通过对粤剧经典曲目《帝女花》的大量文献检索与影像搜集,运用AI技术将传统戏曲里的具象形态和标志性元素进行视觉转换,生成了具有情感色彩的抽象质感画面。这一创新不仅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徐寅飞教授还提到了生成式AI在非遗资源自适应学习与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山海经》实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出关于非遗的主题、趋势和变化。同时,AI技术还能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趋势,了解公众对特定非遗项目的认知和兴趣。这些信息为文化保护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定位和推广非遗文化。
在讲座上,徐寅飞教授还分享了东南大学在生成式AI与音乐科技结合方面的探索。他提到,采样与量化技术虽然为音乐的数字化表达提供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信息亏损的问题。探索如何利用生成式AI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以实现更高质量的音乐创作和转录是AI 助力非遗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生成式AI技术在非遗传承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徐寅飞教授的讲座受到了上戏师生的热烈欢迎,并开拓了作为文艺工作者对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成式AI技术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与传统的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文艺的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END
文:韩煜玮
编辑:尤旬
审核:陈军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