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剧《声闻于天》演后谈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4-10-24浏览次数:10
演员李之浩:
青年张闻天心怀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理想,甘心为了实现理想处处碰壁,让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当下的我们也可能会身处同种境遇。不论如何,找寻理想的路途永远不是唯一的,因为在我们的时代里,比那个年代的青年多了更多的机会,多了更多国家给予我们的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的舞台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只有强者才能赢得足够的尊重。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何要变强,因为我们要为爱、为生命的真谛、为重要的人、为重要的事、为心中最最美好的真理而去拼出一条信仰的道路!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要理想的生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今的青年。如今的我们可以拥有自由的思想、有趣的灵魂,那是因为百年前的青年们把整个民族从苦难中解放了出来。而今日从事艺术的我们,不仅要坚定理想、热爱生活和艺术,更需要铭记初心,在时代中奋起,用今时之语汇传播我们心中的英雄以及真理的样子。
历史证明,张闻天那一代共产主义革命者的成功是时代的必然结果,但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继续能够保持思想的富有、精神的富足,这将是我们当今文艺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欧美百年前创新出音乐剧,如今让全世界为之倾倒,而中国的艺术中原创性强的艺术作品又如何产生更大社会效应、国际影响,真正让观众看后拍手称快,品之又品,思考深层的内蕴和价值?
吾辈当挺膺!
演员周笑莉:
《声闻于天》是一部讲述百余年前的青年寻找理想投身革命的话剧,也传递着关于爱与成长的深刻启迪。剧中我饰演张闻天的母亲。她是张闻天青年时代成长之路的支撑,也是因观念相异,由爱而生的阻碍。她对儿子安危的担心忧虑,以及日夜盼儿回家的思念之情,都会使观众感受到母子间细腻的情感纠葛与观念碰撞。
在对张母的人物塑造过程中,我通过音色与语速等变化呈现她岁月的痕迹;通过肢体与外化内心视像的处理,突出表现剧情中母子间的三次送别,他们不仅仅是空间的远离,更是从依恋到分歧再到理解的相互间爱的包容。正是这种既矛盾又深沉的复杂情感形成的戏剧矛盾与张力,使本剧如同历史长河中激起的层层涟漪,跨越时空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共鸣。
演员彭勇文:
8月至今,我加入了剧组,和大家一起排练和演出。置身于这样一群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戏剧人中间,我感到很开心、有收获,也很感谢系领导的信任。整个剧组全情投入、默契配合,让《声闻于天》这部剧的演出越来越精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与笑莉、之浩两位表演专业老师/特别优秀的演员搭戏和磨戏的过程中,在和晓星导演的沟通中,我受教、受益良多。那些细腻的,真实的舞台交流,那些展现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台词表达,那些潜台词的体会和反复推敲,那些眼神、表情、手势、肢体动作的琢磨刻画,那些左右为难、欲罢不能的静止瞬间,就像太极推手一样,彼此对抗,却又粘连相随,与现场的人物造型、音乐、灯光、布景一起,交织成了一种巨大的舞台张力和磁场,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也让我们自己为之陶醉和感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有这样富有美感的人性碰撞和生命交流啊!
期待在成都的中国校园戏剧节上,我们共创辉煌!
我饰演的是沈泽民的青年时期,与我本身年龄相仿,所以会先从身份上进行体会,人在学生时期是朝气蓬勃的,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然后会从人物的家庭背景出发,沈泽民的家庭条件相对富裕,所以是能很好地支持他的衣食住行的。最后就要从时代出发,民族危亡之际,心系国家而不能只顾个人之事,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在那个时代,读书的目的不在赚钱而在救国,作为青年学生意志要坚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我呢,也是有坚定前行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的青年,我会用各种方法去尝试,但目标是不会动摇的,所以我深有同感。成长方面就是除了穿越时代感受人物的命运之外,就是又多了对于这个题材的戏剧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并且丰富了自己的舞台经验。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声闻于天》的本轮演出中,于我而言,这更像是一次近距离观摩专业演员创排的宝贵经历。真正的表演不仅仅是外在的模仿,更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排练现场,老师和同学们反复地探讨和交流,共同探索角色的情感走向和性格特征的外化,力求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这种对角色细致入微的深刻理解,让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流露出角色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无论是在排练厅还是进场演出,老师们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和舞台的执着与热爱,这种热情和专业精神让我获益匪浅。“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也希望自己未来能持续不断地丰富实践经验,为舞台艺术工作作出更多贡献。
很荣幸可以在《声闻于天》这部剧中饰演李达,一位伟人,是张闻天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在辩论这场戏中,展现了李达的“高情商”,顺着张闻天的话去安抚他的情绪,稳定住局面,再总结沈雁冰与沈泽民的话语,放出一语定乾坤的大招,精妙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这语言的艺术,心理线的顺畅与细腻。在张闻天前往美国的那场戏,我打头上场,节奏一直拿捏得不好,感谢各位老师以及同学对我表演上的指导,在最后完美的拿下了这段戏,也成功地塑造出来一个人物。
茅盾是一位文人,同时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最初我对他的理解还停留在文人那种文绉绉的表面形象上,但随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明白在道路的选择上,这些文人更像一个战士,他们在用思想上的一次次肉搏叫醒了无数暗夜中沉睡的灵魂,将张闻天从无抵抗主义中拉了出来,他们的语言不是轻飘飘的,而是像一颗颗子弹打向敌人,将旧中国的“豺狼虎豹”和错误的道路一一粉碎。
话剧《声闻于天》以上海浦东的杰出共产党员张闻天为题材,撷取其青年时代追寻信仰的经历,讲述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党史故事的戏剧讲述和舞台搬演,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旨在借百年前的新青年对话中国的当代青年,启迪他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同时,这部话剧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张闻天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抛弃了传统价值体系里的声名利禄,这种无功利性的追求让他得到了快乐和价值感。这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如果说我在第一轮《青年张闻天》的演出是靠激情与本能冲动驱动的,那么在这第二轮的《声闻于天》的演出中,我多了一些理智与怀疑。“我应该这么演吗?”“我这样说这句台词对吗?”已经是第二轮演出,当我发现自己没有进步,我开始着急、害怕。求助老师,答:“你要知道你在台上干什么。”一言惊醒梦中人,曾经困扰我多时的症结就这样被挑破了,剩下我慢慢吸收消解,这怀疑就促成了进步。排练中,导演、老师们也在“怀疑”。同一场戏,我眼见着与第一轮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老师们的讨论中诞生,这些时刻,是最活生生、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刻,是一次次反复排练中蕴藏的待爆发的最具魅力的时刻。我想,这样的创造力也是《声闻于天》会得到观众们认可的重要缘由。
今年八月初接到陈莹老师的邀请说这部剧要第二轮演出,我能来担任歌队吗?我是十分激动和感慨的。作为戏文系的学生能有幸参与戏文系出品的原创话剧,我倍感骄傲,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第一次登上话剧的舞台,第一次不是以剧组的工作人员参与一部话剧,第一次作为一位演员。从排练到正式演出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太多人了,感谢陈莹老师和各位老师的信任与帮助,感谢晓星导演的指导,感谢飒哥和符哥一路保驾护航以及各位幕后的工作人员。
舞台上的我是歌队,舞台下的我是21世纪的青年学生,虽然和张闻天跨世纪之隔,但今天的我们也会面对各种选择和挑战,有时候会迷茫,会沮丧,但只要我们坚定心中的信仰,终会找到“那条光明之路”。《声闻于天》是给当代青年鼓舞和激励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知道和了解了张闻天的事迹。
青年与时代、家国的故事统摄于散文诗式的结构之中,《声闻于天》勾连起百年前“00后”张闻天的人生片段。今朝,站在剧场灯光里“00后”的我们,与有荣焉。歌队是完成剧场叙事、丰满意象空间的功能性手段,演员的形体、声音塑造要能够适应各个情境的需要。“五四”一场,我们是肝脑涂地也无所惧的热血青年,“牺牲也不要怕”的呼号总要伴着红热的眼眶;“重庆”一场,我是国民党反派“刘大主笔”,从戏曲手段中汲取养分,我慢慢找准异态形体与人物性格融合的切入口,组合了莆仙戏中旦角与丑角的程式化动作进行呈现。情境种种,我感恩自己作为剧组团队中的一份子,能畅游一回旧日世界,跨越百年和那时的青年产生片刻的目光交汇。
能再次参与《声闻于天》创排,我深感荣幸。三位主演老师一直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专业演员。在剧读会上彭老师读了他的人物小传,听完后我感觉就是柱唐公在诉说内心独白。周老师一直被大家视为“定海神针”,老师塑造的母亲既复杂又细腻,在她身上能看到岁月流逝的痕迹。李老师经常与我们交流表演,他曾说“换上戏服即入戏”,所以每次换完衣服后,大家都会在后台默戏。
此外,由于歌队的戏份贯穿始终,并且此次歌队成员大部分是新伙伴,所以我们排练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磨合。在磨合期内,我发现不同的对手真的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虽然有些地方可能在初期经历了犯错、重复和调整,但最后都出色地实现了质变。
感谢所有台前幕后的成员们,期待第三轮演出,期待下一次相逢!
百年前的张闻天团结广大有志青年,将旧中国摔个粉碎,在之浩老师的演绎中,张闻天的呼号仿佛在耳畔响起,像是某种应和,使仍为个体的我们融在了一起,没有了集体,那么单成个体的歌队也将是失了意义的。那些时刻,我们还是学生,只不过越过了时间,与百年前的千万个我们心灵相通了而已。我们也是张闻天的对立面,一声声谴责,一句句质疑,正是体现了他思想的光芒。在一次次的对抗中,一个铁肩担道义,侠骨柔肠的张闻天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求知上进的发问,声声入耳,反抗黑暗的教诲,字字珠玑。声闻于天,跨越百年,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的新生,能在开学之初便被老师和剧组选中参与《声闻于天》的剧组,这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在排练的日日夜夜,我有幸在晓星导演的悉心指导下,以及与才华横溢的演员老师们并肩工作,汲取了丰富的表演知识和技巧。剧组的生活和最终的演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戏剧的集体性艺术魅力。每一位主角,每一位歌队成员,每一位幕后的舞监和统筹老师,都是这场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这段经历视为宝贵的财富,它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前行,追求卓越。同时,也让身处21世纪的我,与百年前的革命青年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话。那时的张闻天同全国的青年们寻找着那个时代国家的出路,而今天的我们又要如何追寻我们的梦想…
非常感谢导演以及各位老师给我机会参演话剧《声闻于天》,给了我一次艺术世界里别样的体验。在灯光与掌声中,我结束了《声闻于天》的演出,作为一名上戏音乐剧的新生,这不仅是我的舞台首秀,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剧中我饰演歌队,在不同的场景、每一次角色转换中,我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物情感与角色魅力。
其中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重庆那场戏的袁训育一角,因为要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物形象,我最终选择用蝎子和蛤蟆来表现这一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一个黑心的旧时代老年教育者,他给我一种感觉是那种会在私下养蛊的人,而蝎子和蛤蟆正好就对应着养蛊,所以通过模拟这两种动物,让我对这一角色有了深刻的体会。剧中的舞蹈片段让我释放了身体的活力,声乐歌唱让我倾诉了内心的情感,而不同肢体的表达则是我与观众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剧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舞台的魅力,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这场演出,是我艺术之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我将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在艺术的世界里探索、成长,用我的演绎,去触动更多人的心。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和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新鲜的排练方法和排练思路,相信这些方法会在以后的路上赠予我很多能量和养分。这次演出能和我的台词老师彭老师一起演戏,对我而言是份很大的鼓励,我和我的表演老师一起演戏,学习到了很多表演课上学习不到的经验。周老师也总是很友善,在后台相遇,给予了我帮助和鼓励。
上个学期,我们有一节课,有个上课仪式:需要感谢自己,感谢伙伴,感谢空间。通过这次演出,我感受到了自己和人物开始共情,开始相信时间的奇妙力量。
服化设计冯燕容:
参与话剧《声闻于天》的创作使我热血沸腾,感受着我们革命先驱张闻天青年时代的追求、迷茫、碰撞、探索、觉醒的生命历程,也是设计过程中寻求自我与超我、打破传统与束缚、融合现代与创新的过程。本剧整体以写意的新中式风格设计人物造型,强调将中华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相融合,用中西合璧的款式表现那个年代激烈的思想交锋在张闻天一人身上上演,色彩则由墨绿到枯黄,为信仰燃烧自己,最后像飘零的黄叶,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人物形象。
舞台监督肖飒:
这次舞台监督工作的困难之处在于舞台上需要频繁移动的楼梯装置,因为体积较大,移动起来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才能按要求顺利挪动指定位置。为此我们舞监团队进行了多次练习,在追求快速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做到丝滑流畅,力求给观众带来和谐的观看体验。通过参与这次《声闻于天》的演出也让我明白了年轻人应该拥有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信念与决心。
音效执行韩思顗:
音效执行不仅是简单地播放音乐,而是希望能通过声音的设计和运用,增加了整体音乐在剧场中的环绕和流动,增强现场的故事感染力和观众的沉浸感。通过音乐、环境音效以及人物台词等声音,在剧场中构建了一个比较多层次的声音空间。通过三者的融合,让张闻天的形象、情感更加立体;也希望能让观众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与张闻天相同的喜怒哀乐。创排中也让我再次认识到音乐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声音在戏剧中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观众朱雪毅:
有幸观看话剧《声闻于天》,这是一部讲述青年、赞美青春的话剧。作品以上海浦东的杰出共产党员张闻天为题材,撷取其青年时代追寻信仰的经历,讲述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是共产党人的楷模,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而且台上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非常好,让我能够身临其境。
观众刘婉莹:
很荣幸能够在端均剧场见证到一位伟人的心路历程的精彩演绎,看完话剧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声闻于天》将迷茫、困惑、不安再到坚定、不断追求展现地淋漓尽致,就如一面镜子一般,镜中人是他们,而照镜子的人是我们,从话剧中的张闻天身上好像也看到了我们当代青年的一部分影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剧中张闻天不断探寻自己心中信仰,追寻内心声音,坚守初心,我也不禁想到,他是青年人,我们也是青年人,我们在这一时空,在剧场进行了跨越百年的交汇。
观众杨茗婷:
从诗经而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暖灯下,渐渐出现了一个挺立的人,展开了一段伟大的人生。《声闻于天》实在是一篇鲜活有生命力的传记——“never forget ,your hometown.”这是恩师对赴外求学游子真挚的告诫;回环式出现的“早点回来”,指向家,指向国,更深深指向一颗红滟滟的心;“我总是这样倔强着,寻找着什么”与“太阳升起来了,我要永远地出发了”的碰撞,标定着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诸位的巧思串联了一位英雄人生中一切重大而深刻的命题:友情、亲情、爱情、师生、乡土、信仰、毅力…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汇集在此,这是我们作为观者的幸运。感谢各位主创人员辛勤的付出,让我们能有机会认识这样的融己铸时代的灵魂。落幕的一刻 灯亮的刹那,我瞬间更加清晰,中国之心,正是此刻。中国人民,正是此般。
观众房坡椿:
《声闻于天》的年轻态并不仅仅在于其内容聚焦于张闻天先生年轻时对理想、对信仰的求索与追寻,更在于其表现形式的青春化与当代化。从整体而言,剧场表达引入了音乐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惯用的歌队、蒙太奇手法,还大胆尝试了诸如肢体剧、说唱、灯光叙事等夸张化的、景观式的艺术语汇,为凝重的主旋律戏剧赋予了多重流行元素。但作品却始终未曾信马由缰,在叙事层面以一个“年轻人”背井离乡追求梦想为主线,在艺术表达层面以写意化的剧场美学为旨归,悉心调配、融汇上述各项元素,以求将一位百年前的青年的迷茫、游移再到执着、坚定的转变以轻盈的剧场表现拂过每一位观众的观剧共鸣,生根再萌发。
图、文:《声闻于天》剧组
编辑:符建诚
排版:尤旬
审核:陈军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