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路 永怀赤诚心——戏剧文学系党总支赴西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暨研究生艺术考察课程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5-01-13浏览次数:10
2024年12月19-22日,在戏文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沈亮教授,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陈莹老师的带领下,戏文系师生赴青海省西宁市开展了戏文系党总支“不忘初心路 永怀赤诚心”主题党日活动暨研究生艺术考察课程。
20日上午,西宁建新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改造大队教育科主任李睿、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孙慧向戏文系师生介绍了狱所在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服刑人员与管理人员评估机制、心理干预矫治等方面的情况。
其后,沈亮教授带来题为《聚焦和谐发展的社会表演学——戏剧应用在中国》专题讲座。他着重介绍了应用戏剧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应用戏剧,尤其是结合实际案例阐释了监狱戏剧的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强调和阐述了应用戏剧在助力服刑人员重返社会、提升自我意识和自尊,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日下午,戏文系师生赴未成年犯管教所教学楼观摩和参加“朗月”项目汇报展示暨心理普法矫治研讨会。该项目基于社会广泛关注的青少年犯罪现象,通过戏剧特色形式对墙内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正,并以一部服刑人员亲身参与演出的心理情景剧《寻找齐天大圣》为典型范例,呈现了戏剧矫治心理的启发性及意义。此项目由周笑莉教授领衔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剧心”戏剧普法与教育矫治服务团队与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建新监狱和光环戏剧工作室共同合作,曾荣获“年度十大公益创意”,体现了对戏剧教育在公益领域创新实践的认可和鼓励。
《寻找齐天大圣》讲述了主人公马志强从少年犯到企业家的心灵蜕变,展现了个体在自卑与自尊、迷茫与觉醒之间的挣扎,最终在“齐天大圣”的启示下找到重生之路。该剧不仅展示了戏剧矫治的深远意义,也传递了法治精神与救赎力量。
沈亮教授在研讨会上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依托上戏社会表演学、戏剧教育等学科和专业优势,联动各方力量,搭建多元平台,向更多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尤其是面对服刑人员这类极易被忽视却又急需帮扶的特殊群体。二是希望打破专业壁垒,将戏剧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紧密融合,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深度合作交流,为特殊群体提供更为全面、精准且深入的帮扶方案。三是希望未来在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互相分享见解,共同探索戏剧赋能社会的多种可能,为助力和关怀更多人群、服务社会持续发力。
周笑莉教授则分享了该剧的创作心路,点明此剧的创作意图在于燃起少年犯们内心的希望。通过为西宁建新监狱的涉罪未成年人创作排演此剧,降低了他们社会性与心理性的压力与限制,扩大了他们认知中的真实世界、延伸了他们人生的极限,有助于引导未成年人犯在高墙内完成重塑和蜕变,树立走向外界、实现价值、回馈社会的信念,建立法律意识,走出属于他们的“英雄之旅”。
陈莹老师对“朗月”项目运用戏剧助力涉罪未成年人矫治心理、重塑心灵,回归正途表示肯定。她围绕“重塑、真善美、改变”三个关键词,指出艺术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传递价值观与思想的有力媒介。好的艺术作品既要触动人心,于无形中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向真善美发展,也要有具备独特视角,激发观众思考,兼具正向导向与深刻内涵,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艺术在社会教育、心灵启迪上的巨大能量。
戏文系师生一同走进城西区古城台街道服务中心,参观了西宁市青少年关护接力站、党建体验中心与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了解当地的心理服务、党建品牌与法治宣传特色。参观结束后,戏文系师生与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双方围绕《寻找齐天大圣》畅所欲言,并期待下一步有更紧密的合作。
戏文系师生还前往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进行考察,先后参观了民族服饰、卡垫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以及彩绘大观等展厅,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领略青海藏族文化魅力。此次考察不仅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学生的艺术创作、社会实践与审美提升注入源头活水,助力学生以多元视角洞察社会人生,创造更具内涵的戏剧艺术作品和教育形式表达。
回来几天了,但脑海中依旧会回荡起他们的声音、回想起他们的脸。
戏剧是集体性的艺术。服刑人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奔着一个目标、做一件事情。排练时,每个服刑人员都在为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部作品而努力、各司其职、想办法解决问题。演出时,每个人都沉浸在角色当中,甚至有很多即兴适应。至此,这部戏是否好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在共同努力做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替代不来的!
希望戏剧能够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在我们那天真诚、感动的泪水的共同浇灌下,开出花来,未来的某年某月某一日,当他们回想起来时,依旧能够闻到这一缕清香。希望他们好,希望他们可以辨别是非,希望即便在铺满荆棘的路上,他们也会有着向太阳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次艺术考察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在特殊环境中的力量。在这封闭的空间里,戏剧成为了服刑人员表达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桥梁。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创作他们不仅释放了压抑的情绪,还学会了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我看到原本沉默寡言的个体,在舞台上找到了自信和勇气,展现了未曾被发现的才华。这种转变令人动容,戏剧教育的意义在那一刻得以具象化。此次考察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们不仅肩负着创造美的使命,更应该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用艺术的力量去触动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回归社会的道路。
西宁之行受益良多,以下我将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谈谈对此次考察活动的感想。《寻找齐天大圣》是未成年服刑人员汇报演出的剧目,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饱含了热泪与希望,也让我了解到未成年犯们走上歧途不仅仅是囿于心中的恶魔,还有成分复杂的环境影响。幕与幕间场景的交织变幻,台前幕后演职人员的用心与认真都让我看到了这些年轻服刑人员内心的挣扎、悔恨和渴望,那是对未来的渴望。
他们在最后高喊自己姓名,勇敢说出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时,我看着一张张坚定又稚嫩的面庞,心中无比坚信他们会找到自己心中的齐天大圣,重新找到自己。另一方面,“寻找齐天大圣”,同时也让我探寻到了戏剧应用在合作模式与创业项目的另一种可能性——当戏剧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或载体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可复制粘贴的“应用公式”,将其作为商品出售。此外,在与西宁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老师们交谈时,也进一步了解到项目聚焦的重要性,组织内项目太分散是不利于整体发展的。
这次西宁之旅让我看见了一个真正落地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狱戏剧”项目。“朗月”项目的成员从“接受者”心理角度出发,精准分析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用戏剧的方式引导他们再社会化。他们在“剧班共谋”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沟通、合作以及感恩。虽然戏剧只是他们改造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部分给他们更为生动、真实地引导,将戏剧“真、善、美”的原则深深刻在心中。
这是一段深刻的学习与思考之旅。西宁心理健康研究会与光环戏剧工作室是这次旅程的一道光。他们用热情与爱心帮助迷途的孩子,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回归社会,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戏剧服务社会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在与监方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在开展这一类以戏剧服务群体的活动中所不应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对服刑人员有系统化的出监评估,但是缺乏对于监狱管理者特别是那些日常会与服刑人员接触的人员的身心评估。警犯关系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一项内容,尽管服刑人员犯了错,但家庭缺失、负面社交圈和教育体制问题是推动他们走上歧途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秉持辩证分析的态度,客观地去对待他们。
此次有幸跟随老师们一起前往西宁,观摩与学习监狱戏剧项目,我深受触动。他们的表演或许稚嫩,却满是真情,在整个过程中,我无数次被这样的纯粹所打动。
在此次研学之中,我对于戏剧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戏剧教育是心灵的钥匙,它打开服刑少年封闭的心门,让他们在角色里审视自我、宣泄情感、重拾希望。这些少年在演出谢幕那一刻所露出的清澈真诚的笑容,让我在一瞬间无比相信戏剧教育的力量。它在戏剧的光影下,实现着灵魂的唤醒与重塑。此次研学之行,我看到了戏剧在特殊环境中发挥的巨大价值,更加坚定了在戏剧教育之路上继续探索的决心,愿更多心灵因戏剧而点亮,因戏剧而生辉。
西宁建新监狱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和治疗工具,不仅丰富了服刑人员的文化生活,更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达和心灵治愈的平台。此次考察让我深刻认识到,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工具。在监狱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戏剧的应用能够帮助服刑人员重建自信,重塑人格,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和社会回归。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关注监狱戏剧项目的开展,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和改变。戏剧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触及人心最深处,激发人们内在的善良和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戏剧点亮每一个需要光明的心灵。
此次西宁之行,是党建引领下的艺术实践探索,有助于强化党员师生的初心使命,为学生积累创作素材、锤炼社会洞察力提供新的思考。戏文系党总支未来将深化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拓展校社合作,持续挖掘戏剧的社会价值,让艺术之光点亮更多心灵,为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情怀的艺术人才而砥砺奋进。
文、编辑:尤旬
图:戴伟 李淏杨 西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审核:沈亮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