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空间场域”与戏剧创作的新边界——戏文系李旻原老师主持的《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顺利结课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5-01-13浏览次数:10




《剧场理论与实践》

课程回顾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李旻原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展了《剧场理论与实践》第四次课程。这场特别的课程,不仅是一场学术探索,更是一场艺术实践的深度对话。

《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前两次行课时曾与上海西岸美术馆合作,分别以《万物的声音》和《肖像的印象》法国庞毕度特展为依托设计课程。这是李旻原老师在产学研教学与跨界美育方面的新尝试,获得馆方与学生的广泛好评,并入选上戏研究生一流课程。本学期课程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合作,在这一全新空间中,同学们与《林顿·约翰逊——最佳合成答案》个人展进行了深入互动,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共同探索了戏剧艺术的多种可能性。







为打破传统戏剧创作的框架,李旻原老师以“空间场域与观演关系”为核心主题,从课程导入到教学实施均进行了特别设计。李老师从马里奈蒂提出的未来主义切入,引导同学们认识不同于传统剧场表演的形式。他指出:“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未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我们通过回顾与对照,寻找属于我们的未来。” 在后现代语境下,戏剧不再单一地表现为表演者扮演角色,内容也不依赖情节或叙事,而是转向多样的表演形式。表现形式可能是细腻的动作或宏大的视觉舞台,时长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既可精心排练,也可即兴创作,形式灵活且富有实验性。

李旻原老师希望学生们以《林顿·约翰逊——最佳合成答案》个人展为灵感,从“环境问题”“诗歌创作”“人工智能”等多元视角入手,以艺术思维重构戏剧表达方式。李老师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戏剧思维,通过提问、探索和灵感生成,在创作中展现艺术家的独立思考路径。他特别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实验性与开放性,无需明确技法或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不断提问与思考启发灵感,最终“将个人的艺术技术再技术化”,并在展演中展现思维成果。课堂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背景优势,积极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创意。

课程中,李旻原老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观察生活、感知细节。他邀请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感受生活之美。此外,李老师还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的讲座与对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策展人黄佳代分享了策展视角下的艺术创作经验,并详细讲解了ACT上海当代戏剧节的策划理念,解答了学生们关于主题设计与团队协作的疑问。南京大学陈恬老师则以《城市作为剧场:地方与非地方》为主题,结合案例剖析了城市空间与剧场的独特关系。同学们还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展览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理念。

2025年1月3日晚7点至8点,《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课展演《答案合成最佳》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精彩上演。同学们以《林顿·约翰逊——最佳合成答案》为灵感,创作出6组作品,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将作品与展品有机结合。每组作品既独立探讨了不同议题,又与林顿·约翰逊的创作理念形成呼应,呈现出观演互动的艺术魅力。通过展演,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美术馆与戏剧碰撞所带来的独特氛围,也展现了戏剧艺术在空间场域中的全新可能性。

此次课程与展演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跨界美育实践平台,也深化了观演关系和创作边界的探索,体现了戏剧艺术在多元场域中的无限潜力。






学习心得



24级编剧学理论MA刘漫


最开始选择《剧场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时候,我的设想是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加上偶尔的剧场参观,但实际上的授课方式超过我的预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惊喜一:我从来没想到上课可以有这么多方式,可以是去外滩观察人类、可以是听展览讲解、可以是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剧场实践、可以是请业内专家来做讲座。坦白来讲,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到困倦和无聊的人,但是李老师的这门课却能在每节课都给大家带来惊喜和心意,所以一次课都没有缺席,因为实在太有趣啦!

惊喜二:这门课拓宽了我的视野,李老师是一位知识储备很丰富的艺术家,在这门课上,我收获的不只是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知识,还认识到了许许多多以往没有听说过的艺术家和艺术团队以及艺术表演,感谢李老师带我们“开眼看世界”啦!

惊喜三:这是一门让人感到有被尊重的课程。对于每一组的表演方案,李老师不仅认真聆听,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而且还给出很真诚的意见,每一位组员都感到被尊重。老师把我们每一位学生看作艺术家来培养,回答问题还发放了毕加索门票作为礼品,于是我们小组约好一起去看展,继续延续这门课程的精神。老师还积极跟馆方和学校以及讲座嘉宾沟通,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更加觉得机会的来之不易。

总之,我很喜欢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体验感和被尊重的感觉都如此真实,因而也有安利给其他同学。

24级社会表演学MFA吴佳霖


非常开心这学期能选上李老师的《剧场理论与实践》这门课,虽然每周四早上在外滩美术馆确实有点远,但是翻看了自己的日记本,发现记录下了好几个“在外滩赶路”的奇妙瞬间,偶尔有过“我是认真上班的艺术家”的感受。

作为本科非艺术生,硕士又选择了社会表演学这样“不太艺术”专业的学生,研一上学期始终觉得自己不属于艺术家这个群体,在创作上总是畏手畏脚。但是老师不仅把大家一并当作未来的艺术家来对待,还不断鼓励大家去表达和创作。对老师所谈到的“艺术就是要玩得开心”“表演就是习惯被观看”的观点非常认可,这样的观点也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原来即使不来自艺术专业,也还是可以成为艺术家,甚至跨界反而更容易做出精彩的艺术!

结课时,我选择了对我来说最想表达的课题“凝视”,这个课题带着我真实的生存体验,我曾经从各种心理学视角探索过,试图用各种类型的文体书写过,但这是第一次用表演来探索。在表演过程中我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和收获。

无论如何,感谢老师对这门课的付出,在这门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来看待,无论以后我会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我也不会害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观察、表达和工作了。

24级社会表演学MFA李雅滢


这次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新想法,尤其是对戏剧与艺术边界的理解上。虽然之前是戏剧学院的学生,但自己对于戏剧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狭隘的位置,好像有一种固有模式和刻板印象主宰着我对戏剧的看法。但李老师的课打开了我的思考,在本学期的一些小创作和小实践中,我感受到自己愿意去运用更多的方法,也更愿意从稀松平常的事物中寻找新发现,之前自己蛮不喜欢在路上与行人对视的,总是低着头走路,现在也愿意去悄悄地观察着周围的人事物,老师常说的“再技术化”等等也在启发着我,我原来没有很喜欢自己的本科专业和过往经历,但慢慢地能感受到它们无时无刻与我当下链接着,也与未来的创作勾连着。在外滩美术馆这个特殊场域中,与艺术、与自己对话好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每次上完课都觉得自己更新了一点点,很感谢老师!

24级社会表演学MFA戴伟


“艺术理论具有滞后性”“要寻找自己的戏剧观”“思考林顿·约翰逊使用的元素,他的创作方法”……这是《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些关键词句。李旻原老师邀请的两位老师在课上分享了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有剧场里的、扶手电梯上的、落地窗边的、肢体的、木偶面具的,它们拓宽了我的艺术思维,丰富了我心中艺术的概念。此外,“艺术家的自律性”是李旻原老师贯穿始终强调的要素,自律不仅是日常生活上的时间管理,更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创作态度的严格要求,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这是我们作为上戏学子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

23级社会表演学MFA赵蓉


很感谢李旻原老师的《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们有九周在外滩美术馆上课的体验,并且在外滩美术馆完成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的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戏剧家和国外的戏剧实践,李老师邀请的专家讲座也让大家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给了我们戏剧创作极大的启发。戏剧不仅仅局限于剧场,戏剧是文化、是政治、是社会、是人文、是城市景观、是群体行为、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即兴的……

戏剧的表达是一种力量,戏剧被千人千面解读又是另一种力量……被看见是一种力量,没有人看依然坚守又是另一种力量……就如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所表达过的那样,我们经历过僵化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当下的戏剧,即使它们已经发生,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并且进行新的创作。

感谢李老师,让我们每个小组在外滩美术馆进行自己创作,我们小组的环境肢体戏剧《爱码士》也在四楼展厅上演,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用观演关系实现精神对话,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

23级中国话剧史论MA房开颜


通过参与李旻原老师的《剧场理论与实践》课程,我对戏剧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门课程让我意识到,戏剧的边界远不止传统剧场,它可以在多元化的场域中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与《林顿·约翰逊——最佳合成答案》展览的深度互动,激发了我对艺术创作的全新思考。展览所营造的自由创作氛围,让我得以跳出固有的叙事、表演和表达形式,大胆探索戏剧的本质。与同学们合作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学科背景融合所带来的创造力。我们共同创作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风格,更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在展演现场,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让我切实感受到戏剧作为一门艺术的强大力量,也加深了我对戏剧创作的理解。

24级艺术设计(艺术与科技)MFA杨迪


老师将课程安排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并结合林顿•约翰逊的《最佳合成答案》展览引导学生分组共创当代剧场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列举了欧洲当代剧场的案例,并邀请了校外的专家介绍了非地点的概念和艺术家创作的哲思,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策展人对当代戏剧引进和推广的市场视角,让我们循序渐进地发展创意点,思考观演关系,表演道具,制作宣传海报和文案,收集观众信息等,深度参与展演的编创过程,让学生们一起玩起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课程。


More



END


文:房开颜

编辑:尤旬

审核:沈亮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