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指导,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的“迈向卓越——当代戏剧创作名家讲坛”,4月17日开展第三讲活动。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罗怀臻教授以《我的近期创作与思考》为题,带来了一场充满深度与温度的精彩讲座。

罗怀臻教授回顾了自己不经意间完成的三个“五年计划”。2011 —2015年,他主导创办全国青年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班,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青年戏剧人才;2016—2021年,他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委以重任,参加规划、组织和推进上海市文艺创作“百部精品”计划;2022年,他重归剧作家队伍,迎来剧本创作的又一个“黄金时段”,四年间已创作完成十余部剧本。

在理论思考方面,罗怀臻教授继影响深远的“传统戏剧现代化”与“地方戏剧都市化”理论,近年又提出了关于中国戏剧“四个时代”的理论。他指出,中国戏剧从1907年面临着从唱戏时代到演戏时代的转变;1998年,进入从演戏时代到演艺时代的阶段;2020年,则开启了从演艺时代到演播时代的进程。这一理论深刻剖析了戏剧发展的时代脉络,为理解当下戏剧创作的环境与方向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近期创作分享中,罗怀臻教授以将于2025年上半年先后首演的四部剧作为例,深入讲解创作思路。越剧《我的大观园》,从最初构想阶段,就为主角贾宝玉融入了陈丽君的独特气质,同时他也将自己人生中多次通读《红楼梦》所获得的生命感悟展现其中;龙江剧《人世间》,他结合自身经历,以五次家庭团聚为构架,在现代文学的改编中写出了独特的人生况味;舞剧《主角》,他对陕西著名作家陈彦的现代性有份特别的敏锐,并以此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舞剧转化;舞剧《牡丹亭》,则发现了被很多人忽视的柳梦梅的“梦”,于是采用双梦结构和多维空间,为传统经典赋予新的浪漫演绎。四部新作都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大胆创新、不懈追求。
展望未来,罗怀臻教授设想了自己人生的第四个“五年计划”。面对剧作家队伍的代际传承,他感叹“新松恨不高千尺”,从去年开始,罗怀臻教授作为导师组组长,与著名剧作家孟冰、王勇、何冀平等老师共同组成了导师团,参与了上海戏剧学院“剧作家博士班”招生与教学工作,“剧作家专博班”旨在发现和培养具有创作天分与现代意识的编剧人才,为当代戏剧的转型发展输送创作精英。罗怀臻教授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宿命;同时,他强调时间决定价值,创作者应把握时代机遇,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讲座中,罗怀臻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戏剧创作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他谈及AI对编剧行业的冲击,强调人类真实情感在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分享自己与众多戏剧人的故事,展现出戏剧行业的温情与传承;基于对海派文化的思考,呼吁海派艺术家打破常规,勇于制定规则,为戏剧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讲座,罗怀臻教授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精彩的创作案例,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思想盛宴,促使大家深入了解了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未来趋势,更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创作启示,激励着新一代戏剧人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END
文: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