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艺术学专业凭借创作力与美感的优势,正和医学、法治、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发展,强劲的社会需求也催生一批“艺术+”新专业。为进一步拓宽戏剧艺术社会应用场景,探索我系专业与医学、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近日,戏文系“剧光”团队师生代表、戏文系学生第一党支部成员在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陈莹、戏剧教育专业教授彭勇文、系工会主席、研究生部副主任(挂职)姚琨、专职辅导员管润青的带领下,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疾控分中心,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支部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主题分享与座谈研讨,共话戏剧与医学的跨界合作新路径。
一、艺术疗愈:在画作中看见情绪的力量
活动伊始,师生们参观了精卫中心5楼600号画廊中进行的《小小情绪宇宙》青少年泛情绪艺术展。展览展示了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自卑与嫉妒”“抑郁”“恐惧与依赖”等八种情绪星云,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象的画作表达,引发参与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的深刻思考。
二、党建引领:强化服务意识,践行社会责任
在学习环节,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管润青老师以“强作风,守党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题开展微党课,介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与在当下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背景,强调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意义,并表示要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动能,以戏剧专业优势助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三、戏剧赋能:艺术力量助力心灵疗愈
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学院“剧光”戏剧关怀公益服务团队学生代表靳秀花、柴珍珍分享了近一年来的团队成果。未来,“剧光”团队希望能够推广“戏剧疗愈+医学机构+社区合作”模式,探索与医院、社区的深度合作。
戏文系彭勇文教授回顾了上戏与精卫中心以往在戏剧治疗,志愿者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案例,期待未来能与精卫中心在艺术、戏剧、诗歌疗法方面拓宽合作深度,增强合作密度,充分发挥戏文系专业优势。
姚琨教授则从人才培养角度阐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指出:“艺术介入心理健康服务,既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学科建设注入人文温度。”
精卫中心曾庆枝、李黎等专家老师在交流会上,向参会师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精卫中心各部门的职能,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希望能与上戏戏文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期待能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与心理学的专业性相结合,开发出更具特色的艺术疗愈项目。
我系与上海精卫中心之间的志愿实践故事,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2011-2012年,我系彭勇文教授就与上海精卫中心青少年治疗领域的卞茜医生卞茜医生在浦东三林北校,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精神疾病与行为障碍的识别技术和干预措施研究”项目子课题“青少年行为相关障碍特征与干预模式研究”,并针对实验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于2017年3月,带领卞医生、老年治疗领域的李霞医生,以及志愿者,参加上海图书馆外朗读亭里的朗诵活动,诵读富有疗愈作用的诗歌。值得一提的是,彭教授多篇论文的发表都与以上的实践密切相关。
2023 年春季开始,我系“剧光”戏剧关怀公益服务团队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合作,为阿尔兹海默症老年朋友、精神分裂症及自闭症儿童推出“鸠车竹马”主题工作坊,探索那些被忘记或珍藏的回忆里的童话世界。
四、双向赋能:共筑心理健康服务新生态
在总结环节中,戏剧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陈莹老师表示,希望在“艺医融合”的背景下,结合戏剧作品创作、公共空间艺术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手段与心理治疗的协同效应,探索戏剧人才培养新路径,也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艺术赋能。
精卫中心疾控分中心支部书记曾庆枝同样表示,期待未来在党建共建、实践教学、公益项目等领域深化合作,通过“艺术+医疗”的跨界融合,为心理健康服务注入创新活力。
此次活动为师生拓展了戏剧艺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应用维度的视野,我系将持续深化“党建+专业”实践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打造“剧光”戏剧关怀公益服务品牌,引领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需求,让艺术的人文关怀在各个社会场域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文字 | 洪文希
责编 | 管润青
审核 |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