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叙事:从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到钱钟书的《围城》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26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的姜玉琴教授在智慧教室为上戏师生们带来了“中国编剧学”系列讲座,题目为“男性叙事:从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到钱钟书的《围城》”姜玉琴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型作家,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新诗、古典诗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教学和创作工作,因此该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慕名而来。


讲座伊始,姜教授从叙事与话语结构、叙事与性别等多个角度切入分享了叙事的魅力,并引入福柯的话语理论,指出话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权力关系网络的体现,从而引出男性叙事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男性讲故事,而是一套隐形的权力编码系统。在探讨男性叙事摹本时,姜教授指出许多文学作品是以男性经验为中心的话语叙事体系,隐含男性中心主义。她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分析其中的性别观念,同时强调了《红楼梦》中对性别等级的颠覆。此外,她还指出当下不少影视剧充斥男性中心主义思想。

姜教授还聚焦于童话对女孩的早期影响,认为格林童话如《灰姑娘》《白雪公主》是父权体制下的文学脚本,其主要承担着道德训诫的功能。《白雪公主》与《灰姑娘》这类经典童话作品,其叙事模式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与套路化特征。故事通常遵循着 “王子拯救” 的核心情节架构,最终导向“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一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圆满结局。这种叙事套路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女性角色的形象与命运走向,使其在故事中往往处于被动等待救援的地位,而男性角色则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随后,通过对现代女作家白薇生平的介绍,及辜鸿铭茶壶与茶杯理论的分析,得出“女子解放任重而道远”的结论。她强调,倘若女性缺乏主体意识则难以掌控命运,并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及鲁迅对娜拉出走后的评价作为例证。

关于钱钟书《围城》,姜教授认为其是一部讽刺小说,反映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标准,书中的女性形象完全有自我意识、经济独立且勇于追求爱情,但仍遭到社会的排斥,反映了当代女性虽已争取到读书、受教育以及穿衣自由的权利,却仍未获得追求爱情的权利,表明了即使是知识女性也同样面临性别上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四位如今在当代社会都可以被视作十分优秀的女性角色,却呈现出围绕着一个并无显著优点的男性展开情感围猎与生活纠葛的荒诞现象,通过这种形象对比塑造,揭示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在情感与生活领域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以及男性在情感关系中的复杂地位与作用,从而深刻地讽刺了男女关系的不合理性与畸形状态,对传统性别观念与情感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与反思。

最后,姜教授结合自己创作的“女性成长小说三部曲”——《粉色蝴蝶》《纸月亮》《断翅》,进一步阐述了对女性叙事与成长的关注。互动环节上,同学们踊跃提问讨论,姜教授逐一进行耐心解答,现场氛围温馨而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政法大学知名研究学者马姝老师也特地来到讲座现场,同样关注女性主义领域的马老师也曾来上戏开设过有关议题的学术讲座,马姝老师强烈推荐了姜教授所著的女性成长小说,认为这是由女性视角描写高校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于姜教授作品的欣赏和喜爱。

此次讲座引发了大家对男性叙事与女性叙事的深入思考,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END


文:叶莹

排版:尤旬

审核:方军 沈亮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