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战演练促进产教融合 《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工作坊》开课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0

△△△





2025年9月25日,由戏文系写作教研室推出的《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工作坊》正式开课。

该课程为上学期《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的后续课程,上学期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包括文旅戏剧、博物馆戏剧、游戏剧、心理剧、微短剧、剧本杀在内的六种新型戏剧的基本概念、创作流程及实践形式。作为课程的进一步延伸与深化,《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工作坊》采用工作坊模式,聚焦实战演练,内容涵盖游戏剧编剧、剧本杀编剧和博物馆戏剧编剧三个方向。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为期八周的系统化学习与创作实践。

课程由刘艳卉老师主持,戏文系写作教研室吴韩娴老师、陶倩妮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季鋆博士、程宇月博士共同参与教学,并会在后续与叠纸游戏公司展开教学合作。



“游戏剧编剧工作坊”由吴韩娴副教授带领。课程从游戏剧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探索其独特性。在传统戏剧结构的基础上延伸至游戏世界观的宏观构建、分支叙事设计以及互动戏剧体验等核心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游戏编剧思维”。




图为吴韩娴副教授的游戏剧编剧工作坊课堂,学生正分享游戏中的剧情设计与世界观构建


为深化产教融合,课程未来将与国内知名游戏公司叠纸游戏合作开展教学,邀请业内人士来到校园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计划开展2-3次讲座交流活动。讲座前期将紧密围绕游戏剧的设计创作需求展开,解决学生实际创作中的难题;后期将重点分享叠纸游戏一线的编剧工作流程与创作经验。讲座期间还计划布置实践性小作业,并在后续环节中安排作业的筛选、指导与交流,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战能力。

“剧本杀编剧工作坊”由陶倩妮老师和季鋆博士带领。课程从剧本杀的基本概念与创作原理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杀的叙事结构、角色设计、线索布局与机制创新等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新型戏剧形式的编剧技巧。

图为陶倩妮老师的剧本杀编剧工作坊课堂教学


10月9日,剧本杀工作坊小组前往剧本杀体验馆开展实践教学,以剧本《月光下的持刀者》为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线索搜集与逻辑推演等环节,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剧本杀的叙事逻辑与创作手法。在实践中,大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围绕扑朔迷离的案件展开多轮推理。该剧本采用分幕式推进方式,引导玩家层层深入剧情核心;在机制设计上,搜证环节突破传统线索卡模式,融合拨打电话、网络检索等多种交互方式,增强了玩家的参与感与沉浸体验。



图为陶倩妮老师的剧本杀编剧工作坊实践教学

体验结束后,师生们就剧本中具有迷惑性的证据设计进行了复盘与总结,并围绕各自接触过的具有特色玩法机制的剧本杀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对不同剧本类型的独到见解。

“博物馆戏剧编剧工作坊”由程宇月博士带领。课程通过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博物馆戏剧这一特定场域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博物馆戏剧以展陈空间为舞台,以文物为核心叙事元素,强调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参与。课程系统介绍了博物馆戏剧不同呈现类型的创作流程与特点,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在有限空间中构建多维度的叙事,从而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理论课程之后,程宇月博士带领学生前往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展实地教学,学生们逐层参观四层展厅,专注于寻找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在参观结束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观展感受,并分为两组正式开启博物馆戏剧创作之旅。

图为程宇月博士的博物馆戏剧编剧工作坊教学,学生们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

10月16日,程宇月博士邀请了曾被《中国旅游报》报道的《星之遗志》博物馆戏剧创作团队。团队负责人杨政坤与赵伟普分享了他们在实地演出与合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探讨了博物馆戏剧创作中的挑战与突破。随后,学生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构思,师生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为同学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


图为程宇月博士的博物馆戏剧编剧工作坊课堂教学



▼▼▼



《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工作坊》课程将持续至11月中旬,届时将视情况进行创作成果汇报。

《新型戏剧编剧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旨在适应戏剧行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拓展编剧教学的边界,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创作平台,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未来,写作教研室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完善现有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心理剧编剧、文旅戏剧编剧、微短剧编剧等工作坊,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并掌握多元化的新型戏剧创作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够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戏剧编剧人才。





END




文:刘起歌 卢昀晖 郭耀擎

排版:尤旬

审核:方军 沈亮 陈莹